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叙事空间变置与情感投射
何春耕,王作剩
摘要(Abstract):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宏观空间上形成了城市儿童电影与乡村儿童电影的"二元"创作格局。从城市到乡村的叙事空间变置以及对残疾人等弱势儿童的关注,既是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的延伸,也是新时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乡村儿童的集体失语与逐渐发现的无奈结果,折射了不分地域/阶级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也投射着中产阶级对底层/弱势儿童的同情与关注,是五四新文化人道主义的复苏与繁荣。但是由于市场的客观原因与创作的主观原因,人道主义的忧虑又处于乏力、遮蔽的状态,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空间变置;情感投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12&ZD003);;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维视野中的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研究”(12YBA069)
作者(Author): 何春耕,王作剩
DO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6.08.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富仁.中国西部电影简论[J].东岳论坛,2009(02).
- [2]王达敏.从人道主义到世俗人道主义—论新时期至新世纪人道主义文学思潮[J].文学评论,2009(05).
- [3]程青松,黄鸥.我的影像不撒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63.
- [4]留守儿童数据参见段成荣,吕利丹,郭靖,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情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
- ①数据来源以及整理:国家光电总局每年发布的《影片目录》以及林阿绵主编的《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1922—2011),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出版。获奖影片与奖项包括国内外各种电影节。农村与城市儿童电影的分类按照故事的发生地,而非主人公的身份,农村儿童电影不包含历史(战争)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