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16)理想的“外衣”:《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与集体记忆研究
章震,涂胜彬,陈席元,宋磊晨,能青青,范炜
摘要(Abstract):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关键词(KeyWords):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话语变迁;微博;集体记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章震,涂胜彬,陈席元,宋磊晨,能青青,范炜
DO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6.19.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Fairclough,N.and Wodak,R.(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T.van Dijk(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DiscourseStudies: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Vol.2.London:Sage.
- [2](英)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3]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年-2001年》[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 [4]Zelizer,B.(1 9 9 3).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10(3),219-237.
- [5]艾伦·贝尔、彼得·加勒特编,徐桂权译,展江校.媒介话语的进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 [6]Fairclough,N.and Wodak,R.(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T.van Dijk(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DiscourseStudies: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Vol.2.London:Sage.
- [7]史冬冬.在这里想象中国——《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的国家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2(7).
- [8]Weber M.Economy and Society:An Interpretive Sociology[M],1924.roth G,Wittich C(Eds.).New York:Bedminister Press,1968.
- [9]Carlson,M.(2012).Rethinking journalistic authority:Walter cronkite and ritual in television news Journalism Studies,13(4),483-498.
- [10]]Carlson,Matt,Making memories matter:Journalistic authority and the memorializing discourse around Mary MeGrory and David BrinkleyJ ournalism,Vol,8,No.2,2007,PP.165-183.
- [11]Carlson,M.(2012).Rethinking journalistic authority:Walter cronkite and ritual in television news.Journalism Studies,13(4),483-498.
- [12]Karin Wahl-Jorgensen&Thom as Hanitsch(Eds.),the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2009.
- [13](荷)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 [14](美)迈克尔·舒德森著,刘艺娉译.新闻的力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29-135.
- [15](美)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 [16]徐桂权.从群众到公众:中国受众研究的话语变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 [17]张志安,甘晨.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
- [18]倪炎元.从语言中搜寻意识形态:van Dijk的分析策略及其在传播研究上的定位[J].台湾《新闻学研究》,2013(114).
- [19]白红义.新闻权威、职业偶像与集体记忆的建构-报人江艺平退休的纪念话语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6).
- [20]陈楚洁.媒体记忆中的边界区分、职业怀旧与文化权威——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逝世的纪念话语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5(12).
- [21]李红涛,黄顺铭.“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
- [22]陈韬文,李立峰.香港不能忘记六四之谜传媒,社会组织,民族国家和集体记忆[J].新闻学研究,2010(103).
- [23]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