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媒介即讯息”,不是“媒介即信息”:从符号学视角重新理解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
张骋
摘要(Abstract):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关键词(KeyWords): 讯息;信息;符号学;麦克卢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
作者(Author): 张骋
DO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7.10.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
-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
- [3]维纳.控制论[M].郝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33.
- [4]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65.
- [5]维纳.维纳著作选[M].钟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4.
- [6]赵毅衡.形式之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3.
- [7]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 [8](丹)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43.
- [9]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 [10]德弗勒.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
- [11]戴维·巴勒特.媒介社会学[M].赵伯英、孟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12.
-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7.
- [1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8.
- [1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 [1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80.
- [1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