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有关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比较——基于286篇研究文献的实证分析
许鑫
摘要(Abstract):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国内外有关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进行量化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大陆、港台和国外研究在文献数量、命名方式、研究议题、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方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议题方面,中国大陆、港台和国外学者分别重视管理应对、抗争动员和概述研究;理论视角方面,大陆学者较多应用传播与舆情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港台学者应用较多的是社会运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国外则以社会运动理论、话语和对话理论为主;研究范式方面,大陆学者的主导范式是对策研究,港台和国外学者的主导范式是抗争研究;研究方法方面,大陆学者以思辨的方法为主,港台和国外以实证的方法为主。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学科研究的差异和国内外研究各自的局限。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公共事件;研究议题;理论视角;研究范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与治理研究”(13CXW038)
作者(Author): 许鑫
DO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6.08.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如许敏.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路径、视角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3(7);邓蓉敬.国内外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6).
- [2]苗伟山,隋岩.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研究的全球学术地图[J].国际新闻界,2015(1)
- [3]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 [4]分类标准参照许鑫.网络时代的媒介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7.
- [5]分类标准参考苗伟山,隋岩.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研究的全球学术地图[J].国际新闻界2015(1).
- [6]参见(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7]郑大兵、封海东、封飞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J].信息化建设,2006(11).
- [8]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 [9]转引自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2).
- [10]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18).
- [11]师曾志.沟通与对话:公民社会与媒体公共空间[J].国际新闻界,,2009(12).
- ①惠州学院中文系的陈雅玲、林冬喜和程章玲三位同学参与了本论文部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 ②1994年11月发生的朱令铊中毒事件是国内最早有影响的网络公共事件。随着强国论坛等言论平台的开放,1998年的抗议印尼排华和1999年的反对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等事件成为席卷全国的网络公共事件。但直到2003年以后,随着博客等自媒体的诞生,中国网民数量首次突破5000万,网络公共事件才出现井喷之势,出现了孙志刚事件等一系列影响重大的网络公共事件,并一直保持高发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