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殖民体制与日伪新闻媒介下的乡土书写——对日伪《国民杂志》“华北地方都市巡礼报告”的考察
王雪驹,涂晓华
摘要(Abstract):
1944年,日伪北平武德报系统的综合性月刊《国民杂志》委派三位记者到中国华北日本占领区的石门、保定、唐山、滦县和济南进行考察,其后写就的考察报告"华北地方都市巡礼报告"刊登于杂志的4卷6期、8期与9期之上。三位记者以生活在沦陷区中国人的视角,以乡土书写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华北沦陷区日伪的殖民统治状况,并从民族生命内部观察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生动地描绘了殖民者和占领区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试图探讨考察报告的内容,揭示日伪借新闻媒介影响沦陷区民众,宣传日本"国策"的实际用意。本文认为,由于记者们的考察活动限制于其日本殖民者雇员的身份,其视野与权力主体必然形成一种共谋关系,即他们有意识地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与日本国策相一致的文化建构活动。
关键词(KeyWords): 国民杂志;考察报告;乡土书写;新闻媒介;共谋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雪驹,涂晓华
DOI: 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6.22.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河.沦陷时期的敌伪报刊[A].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日伪统治下的北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189.
- [2]程曼丽.日伪“新闻新体制”的产物--<华北新报>研究[A].参见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6.
- [3]王家仁.石门和保定[J].国民杂志4卷6期,1944,4(6):16.
- [4]王家仁.石门和保定[J].国民杂志4卷6期,1944,4(6):17.
- [5]王家仁.石门和保定[J].国民杂志4卷6期,1944,4(6):17.
- [6]王家仁.石门和保定[J].国民杂志4卷6期,1944,4(6):17.
- [7]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下)[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70.
- [8]谢忠厚等主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文化侵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5.
- [9]伪华北政委会附发第二次促进华北新建设实施指导要纲等件训令[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伪政权第5辑第1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00.
- [10]吕保田.济南漫步杂记[N].国民杂志4卷9期,1944(90):52.
- [11](日)满铁·1937年宣抚工作计划[A].井上久士编.华中宣抚工作资料(十五年战争极密资料集·13)[M].不二出版社,1989:2-5.转引自:陈言.柳龙光:置身殖民体制内的家国书写与东亚文化圈想象[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13.
- [12]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50.
- [1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79.
- [14]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5.
- [15]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6.
- [16]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80.
- [17]吕保田.济南漫步杂记[J].国民杂志,1944,4(9):55.
- [18]王家仁.石门和保定[J].国民杂志,1944,4(6):18.
- [19]吕保田.济南漫步杂记[J].国民杂志,1944,4(9):53.
- [20]吕保田.济南漫步杂记[J].国民杂志,1944,4(9):52.
- [21]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6.
- [22]谢荫明,陈静.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281.
- [23]谢荫明,陈静.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285.
- [24]谢荫明,陈静.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285.
- [25]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244.
- [26]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31.
- [27]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5.
- [28]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5.
- [29]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7.
- [30]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6.
- [31]傅明之.唐山和滦县[J].国民杂志,1944,4(8):15.
- [32](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寅丽译.人的境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
- [33]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抄发励行新国民运动实践大东亚宣言实施要纲的训令[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伪政权第5辑第1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82.
- [34]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79-380.
- [35](美)尼尔·波斯曼著,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A].媒介环境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 (1)日军“宣抚”所用宣传品指的是“利用纸烟、火柴宣传,即印刷简单图画、标语、‘画片’装入纸烟盒内,或于火柴商标加印标语”,参见北京市档案馆编.绝对真相:日本侵华期间档案史料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06。
- (2)苏体仁时为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喻熙杰时为伪新民会副会长、伪华北剿共委员会委员,胡汉翔时为伪新民会北京特别市总会事务部长,管翼贤时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情报局局长,柳龙光时为伪武德报社编辑部长。日本文人河上彻太郎是日本战时国策团体文学报国会的成员,作为侵华日军“笔部队”成员进入中国,为日本侵略写文助威呐喊。伪政要的职位信息,可参见北京市档案馆编.日伪北京新民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张同乐.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