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国宏;
会议期间收到论文190篇,对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新闻自由、经济宣传、现场短新闻等方面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990年06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同志们,全省第二届新闻理论讨论会就要结束了,今天主要是来看望大家。同时,讲一点意见。全省新闻战线的成绩应当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在省委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推动我省各方面的工作,加速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对去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成都发生的骚乱,我省新闻战线绝
1990年06期 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仲炎;
<正> 有线电视,作为无线电视广播事业的重要和必要补充,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广播电视网的一个组成部份。和无线电视相比,它具有地方性、接近性、针对性、保密性、灵活性和直接灌输性。城市或企业有线电视台(网),是我们各级地方和企业党委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各级党委应该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根据当地或企业的实际,根据职工群众的思想或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通过它,把形势讲清,把政策讲明,把道理讲透,以增强凝聚力,调动积极性;通过它,把党政机关、党政领导和职工群众沟通起来,让领导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让群众了
1990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林;
<正> 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篇重要讲话中谈到批评报道时有这样一个观点:"对消极的东西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充满辩证思维的命题。它说明批评报道和正面宣传并不是势不两立的,而是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是正面宣传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什,怎样才算"处理得当"?怎样才能使"消极的东西"转化为"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颇为辣手的问题,也是批评报道的一个要害。
1990年06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思清;
<正>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新闻学的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一个主要分支——科技新闻,由此也为科技新闻提出了种种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科技新闻主要是科技成果的报道什么是科技新闻?在国内新闻界已有种种议论。近日读报,一则关于科技新闻的征文启事给人以启迪。启事写道:"凡报道科研、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成就,报道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进展,以及科技兴农、兴省(市),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等方面的新闻稿均可参加。"
1990年06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邦清;
<正> 牢固树立读者观念,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党的新闻工作中,读者观点和群众性原则的内涵,同党性原则的内涵是一致的;群众性原则,是党性原则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我们所说的读者观点和群众性原则,就是通过新闻活动,联系群众,反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使群众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一) 李瑞环同志最近几次对新闻界如何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作了精辟的论述。新闻事业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工作
1990年06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新;
<正> 顾名思义,现场新闻指的是记者和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根据第一手材料所写成的新闻。它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可以把受众"带到"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因而,自从中宣部在去年10月重新提倡采写现场新闻,并委托中国记协举办首都部分新闻单位"现场短新闻"大赛以来,这种新闻形式正在比以往任何时侯都要更多地受到广大新闻受众的欢迎和青睐,也更多地受到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关注和研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
1990年06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6期发表了王福如同志的文章,强调新闻改革要面向群众。文章说:"现在我们的新闻,大量的会议消息,领导人的一般工作活动,主要是给干部看的,真正能给老百姓看的新闻比较少。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工具是属于人民的,当然要努力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作为国家主人翁需要了解的真实情况,要作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向导,为他们释疑解难,要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指导
1990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俊;
<正> 短新闻,顾名思义,便是篇幅短。由于篇幅短,也就要求短新闻的写作要适合它的这个特点。篇幅短,很难进行面面俱到的全景式的写作,而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点",即一个典型的、有深刻意义的"点"进行写作,这是写好短新闻的关键。一、由"点"到面,扩大容量。当然,短新闻的篇幅短,它的容量是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仅仅是相对而言,如果"点"选得好,它的容量是不可估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的可塑性很大,它的
1990年06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上超;
<正> 《孝感报》政文版上有个"新人、新事、新风"专栏,几年时间里收到和编发了大量的人物通讯,其中不乏事迹生动感人的佳作。编者感到普遍不足的一点,是稿件中那千人一腔的缺乏个性的雷同化的人物语言。
1990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龙;
<正>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人们又开始把人情味引入新闻中。人情味如一支强心剂,一下子给新闻带来生机,受到读者的青睐。怎样才能赋予新闻人情味?笔者仅就写作技巧谈点体会。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赋予枯燥事物以人情味拟人,就是使物人格化,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枯燥、抽象的事物,可以给人以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感觉,具有接近性和趣味
1990年06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建华;
<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经过了若干年的实践,我才体会到了它的真正含义。 1981年,四川遭受到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川东地区的灾情尤为严重,房屋被冲,稻田被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当时,我所在的部队迅速调兵遣将,马不停蹄地赶赴灾区抗洪救灾,在部队做新闻工作的我被派去搞现场报道。我出发前,思想上只有一个反映指战员抗洪抢险事迹的大框框,具体报道什么,心中则无数。到达灾区后,我同战友们立即放下背包,往险区前进。洪水漫过之后,淤泥足有一尺厚,每前进一步
1990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显辉;
<正> 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写的新闻报道,有一个如何让读者看明白的问题。特别是科技新闻,更存在一个让外行看懂、让外行理解的问题。解决这一难点的有力武器之一,便是修辞学上的"打比方"。打比方这一修辞手法,是用容易明白的甲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乙事物,借助于甲事物来理解乙事物。运用好这一修辞手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让广大读者理解、明白。《人民日报》1990年4月16日7版刊登了一篇报道科技动态的新
1990年06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解放军报记者徐文良写的《华阳礁上补给忙》,荣获中国记协组织首都新闻单位评选的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这篇稿件角度精巧。部队方面的报道,反映解放军保卫祖国边疆的内容比较多了,如仍从司空见惯地守岛角度作报道,显然缺乏新意,从给守岛官兵补给淡水食品角度报道就大不同了:这个问题守岛战士关心,广大读者看了也有新鲜感;同时写补给人的奉献,也可以使读者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战士长年生活在岛上的艰辛,起到异曲同功的效应。
1990年06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目前,在一个大型企业里,有厂报、广播站和闭路电视三种新闻传播媒介,广播站天天播新闻,闭路电视一周也有两三次新闻节目,报纸多数是旬刊,登的新闻往往是马后炮,和广播、电视重复,读者对看报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报如何求生存?我们《锦江报》的办报方针是:"一般不重复、大事不遗漏"。所谓"一般不重复"。就是指凡属工厂内所发生的一般性的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报道,如果广播站、闭路电视报道了的,我们报纸不刊用。所谓"大事不遗漏"。凡是涉及工厂的党代会、职
1990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西南;
<正> 由中华全国企业报联谊会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企业报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9月3日至8日在我省乐山市举行。这次会议研讨的中心议题,就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指示,探讨企业报如何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会上有24位同志宣读了论文,介绍了经验,还收到23份书面材料。会议认为,为了把企业报的新闻
1990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能;
<正> 企业报怎样做到既传达上级领导机关和厂党政领导对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方针、政策和指示、意见,又反映企业职工中的新人新事和呼声、要求,真正成为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耳目、喉舌,笔者认为在宣传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求实精神。所谓求实,就是要讲实话、真话,切忌讲空话、大话,更要反对讲假话。例如在宣扬企业中的新人新事时,一定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任意夸
1990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忠心;
<正> 一位通讯员写稿,将其单位一领导头衔的"副"字去掉,见报后,在职工中引起混乱,报纸不得不发"更正",弄得上下左右工作被动。多一字少一字有何关系?关系大着哩!这可能引起正副职之间互相猜疑,闹不团结;职工中见少了个"副"字,也会引起种种议论。所以写稿
1990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我国最早的中文月刊,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主编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1822年在澳门出版的《蜜蜂华报》,葡萄牙文。△第一份华侨中文报纸是1854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版的《金山新闻》。△第一份中文日报,是伍廷芳1858年在香港
1990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颜学仁;
<正> 我是一个基层干部,同时又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工作之余,经常结合工作写些稿件,自1986年以来,先后在省级10余家报刊上见稿近100篇。写稿的实践使我体会到,结合工作写报道大有可为。从报道与工作两者的关系来看,基础是工作,我们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才有可报道的事实。当然,我们做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道。但是,既能做好工作,又能报道出去,岂不是两全其美!因此,当上级统一部署工作时,我只是要求自己抓得早一点、快一点,或抓得深一点、好一点。1986年初,中纪委发出《整顿纪律的通知》,当时,
1990年06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泽波;
<正>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搞业余通讯报道已近五年。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对搞新闻工作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有时间观念,一旦抓住新闻线索就要分秒必争。我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好的一个报道内容,刚刚采写完毕,或者刚刚邮寄出去,就看到报上已发了相似的报道。我们农村有句俗话:"捡狗屎都宜早",搞报道也是这样,迟缓不得。后来,我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在新闻的时效上下功夫。 1989年春,各地中小学生辍学情况十分严重,在村小学教书的父亲告诉我,本乡由于采取了果断
1990年06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春泉;
<正>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可信,报道失真,小则贻误工作,造成局部损失,大则祸国秧民,后患无穷,可见,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防止报道失实至关重要。下面我联系实际,谈点粗浅体会。——眼"动向"不牵强附会,三年前,我在全县普法教育试点的罗戈乡采访到,该乡结合普法教育狠抓计划生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当时我考虑到报纸的宣传动向和有关文件精神,认为稳定现行政策是重要的宣传内容。于是,
1990年06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任清;
<正> 稿件要写出特色,那就构思要巧,角度要新。角度的选择,在构思时极为重要。选取新角度,就能从雷同的稿件中脱颖而出。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样,搞新闻报道,就要善于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事物的闪光点。许多题目人人在写,关键在于出新。我在新闻报道中,也尝到了巧选角度的甜头,那是去年11月8日矿区派出所公开处理华蓥山矿务局李子垭煤矿两名
1990年06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方楹;
<正> 去年8月的一天,我下班回家正在再生稻田里扶秧兜,我的一个远房哥哥来找我闲聊,无意中对我说:"我们社上刘国祥家,昨天,去了一个‘兽医员’,说是养一头母猪和猪崽可以买‘平价粮’190斤,但要先预收粮款,这样,骗去了他家50多元钱,一家人好气哟。" 我一听这事,就觉得有报道价值,因为骗子的手法易使农户上当,也可能带来副作用,使一些农民不再信任兽医员。于是我赶紧洗了脚,回家拿上手电就去采访。到了刘家,刘国祥70多岁的老母流着泪对我说:"那是我女儿寄给我治病的钱,我叫儿媳拿去买这‘平价’玉米养猪,待卖了猪后再给
1990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锡良;
<正> 成都市企业记协10月24日至27日召开了工业新闻摄影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26家企业报的30名摄影记者。在研讨会上,就新闻摄影在企业报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加强企业报的摄影报道,镜头应该对准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当前企业报图片宣传应改变拍摄领导讲话和会议照片过多的现象,将镜头对准生产第一线的职工;总编辑应克服"重文
1990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