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刊首寄语

  • 抓紧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

    <正> 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向全国新闻界郑重指出:"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是新闻战线一项战略性任务。"其所以是战略性的,笔者理解,这是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新闻界现状而作出的论断。不提高新闻队伍的政治、业务、道德素质,就难以担当反对和平演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宣传的重任;难以担当宣传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任。

    1991年06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信息与展望

  • 信息与展望

    方;

    <正> 国营企业代表国有制。现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亏损面较大,大家要提高警惕。巴金的名著《家》,描绘一个大家庭怎样变成花架子,内瓤逐步空了,我们可得要注意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内部在逐渐"老化"。我们必须看到大中型企业亏损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很大的政治问题,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第一,工资的增长,必须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一个煤矿今年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工资奖金增长至少15%。全国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劳动生产率只增长了百分之几,可是工资奖金却增长了百分之十几。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增长的规律,必须要小于劳动生产率,否则就是坐吃山空。我们可不要把子孙后代的东西都吃掉了。

    1991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新闻真实性

  • 是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

    马闻理;

    本期"理论探讨"栏刊出马闻理文章,介绍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性的论述和实践,从一个新的角度拓宽了"新闻本质真实"的讨论。

    1991年06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回忆录

  • 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闻事业——怀念许川同志

    石克勣;

    <正> 1949年深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向大西南进军的行列中,走着一个不满20岁的年轻人。他告别了上海的亲人来到四川,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正如他后来所说:"我的名字叫许川,是我把自己许给了四川。"是的,许川同志把他一生献给了四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献给了四川的新闻事业。当他逝世的噩耗传来,同志们都泪眼相告,无不为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领导而悲痛不已!在新闻工作中,许川同志既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又有十分敏锐的新闻洞察

    1991年06期 12-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记者生活圈

  • 匆匆的脚步不是梦

    柏生;

    <正> (一)人们往往愿意把自己的经历比做"梦"。可是我的经历不象梦。我是新闻记者,我的职责就是忠实纪录:无论是悲哀、痛苦,还是欢乐、幸福。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时,我就非常喜爱文学。记得有一年冬夜,我坐在火炉旁看书,疲倦了,竟把一本精致的线装书《红楼梦》给烧糊了,母亲很惋惜。不久,母亲病逝,我幼小的心灵罩上了一层失去母爱的忧伤,使我在性格上有些多愁善感。1926年1月我出生在北京,祖籍安徽安庆。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大学任教。母亲出身于安徽望江的一个书

    1991年06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业务研究

  • 论编辑主体意识

    林永仁;

    <正>改革开放12年来,各种报纸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众多的新人加入到编辑工作的行列。对于编辑工作的自身规律是什么,如何能动地去驾驭这种规律,不少编辑同志尚缺乏理性认识。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把编辑看成一个改稿匠,日常工作就是看稿编稿,就汤下面,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很不够;另一种情况又恰恰相反,在编排中把自己的主观意念、主观需要甚至主观想象强加于客体(稿件)身上。对原稿扭曲角度、改错事实、妄加评论的情况,屡见不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主观能动性不强,主观随意性很大"。按照唯物论的反映论来看,作为意识形态产物的新闻,它是由主客体双方结合组成的。它从物质、存在、实践、事实而来,经过编辑的判断、选择、加工、评价而

    1991年06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记者剪影

  • 普利策:美国新闻界的一代雄杰

    黄成炬;

    <正> 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他是美国新闻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揭露社会丑闻"的第一人。他领导发动的一系列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逝世后,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的最高新闻奖;他慷慨捐资倡创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该院学风严谨、人才济济,至今驰名世界。因此,了解他,批判性地认识他,对我们拓宽视野无疑是有益的。独自闯入美国新闻界的穷移民1847年4月10日,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的马科城。父亲是一个很有教养的犹太粮食商人,母亲是一位奥地利一德国混血美人,天主教徒。然而,这个

    1991年06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絮语

  • 也算是一种意识流

    曾伯炎;

    <正> 就象农夫耕田一生后,偶然面对土地遐思。在报海耕了几十年,也面对文字的垄亩出神。报纸的版面与土地的板块,一边生长新闻、通讯、言论;一边生长稻、麦、瓜、菜,似乎一样,只是有物质与精神的差别。周期性,报纸是一天;而土地是一季。土地生长的,可说是绝对的诚实;要求报纸的生长,也是绝对的真实。但有时,从业者并不就做到。如果,抹去职业差别的世俗偏见,耕报者大可不必自

    1991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迷朦文字间

    杨文镒;

    <正> 《易经》热,热得地摊上也摆满了《易经入门》之类。但时髦归时髦,老祖宗的东西未必人人都能读懂。通篇"道可常,非常道"云云,敢说对绝大多数云中雾里的普通读者来讲,充其量不过知道个"惚兮恍兮,其中有道"罢了。个中玄妙,是难于滋味出来的。人都现代化了,起祖八代的东西看不懂情有可原。而现在有些时髦的作品,读起来也并不亚于《易经》,让人毛焦火辣,活象一部货真价实的《恍兮惚兮集》。"现代转换"、"人生振荡效应"、"生命坐标系的中心"、"一维观"、"纵无底横无边的金字塔文化网络",等等,你能猜出说的些啥?越读越似冰硬的秤砣顶住了脊梁。老子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否应该先请学者编一部启蒙概要,书名叫《文字现代化玄机入门》什么的,备读书人随时对照翻查。

    1991年06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好稿探源

  • 记者要敢于为群众说话

    刘儒康;

    <正> 《卫生防疫部门如此不讲卫生》,是《成都晚报》批评四川省卫生防疫站不讲卫生的稿件,这篇稿件于1990年12月14日见报后,引起了社会的反响,有关部门也及时采取了解决措施。这说明,党报只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敢于为群众说话,敢于批评不良现象,就一定能发挥较强的战斗力。这篇批评稿件,后来被评为四川省1990年度好新闻,获得一等奖。这里,谈谈自己采写这篇批评报道的体会。消息的来源是这样的:1990年12月13日上午10时,我们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信中说,成都市中同仁路附近,省卫生防疫站所属的区域内不仅不搞好卫生,其单位内的动物实验房还污染四邻。居委会多次

    1991年06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界刊中报

  • 新闻界刊中报

    <正> 本刊讯据《齐鲁新闻界》报道: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从8月底起,由山东省"两会"新闻培训中心负责,分期分批集中培训省、市、地、专业报和省广播电视系统的中青年编采人员,从政治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省委宣传部对培训班的学习强调,要把抓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结合起来。在

    1991年06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记者的报告

  • 深入现场 不虚此行 ——“四川新闻采访团”赴凉山州采访追记

    米大中;

    <正> 7月15—26日,我省13家新闻单位组成的"四川新闻采访团",在成昆线、布拖县、西昌市进行了现场采访。作者有幸随团采访,收获颇多,下面略述一二,以飨读者。风雨成昆路7月15日,四川新闻采访团一行20余人,由成都出发前往峨眉。在成昆线通车20周年之际,开始了对西昌铁路分局管辖范围内的采访活动。成昆线全长1100公里,它的建成被认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它的牙雕模型陈列在联合国总部大厅。西昌铁路分局管辖着北起成都市双流车站,南至攀枝花市金江车站和攀枝花支线共762.5公里的运营里程。沿线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铁路盘旋回环,桥连

    1991年06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通讯员园地

  • 巴山深处的新闻热

    梁大雄;

    <正> 南江,这个地处大巴山崇山峻岭之中、拥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四川边远县,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的一部分,是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挥金戈、跃铁马,为革命浴血奋战的地方。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80年代末期出现了一股新闻热。时至今日,这股新闻热越来越强烈。这里,从机关到农村,从学校到工厂,全县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凡有新闻写作能力的人,业余之时,都喜欢"爬方格",在新闻报道的天地里辛勤地耕耘着。一个偶然的机会,通川日报总编室主任周家东与南江县委书记杨清镛相遇。交谈中,周家东问杨书记,"近些年你们县新闻工作上去了,你对搞好新闻工作与抓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杨回答

    1991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史海龟镜

  • 抢速度想成独家 留笑柄声誉自损——西方几个著名新闻失实事件回顾

    蒋晓丽;

    <正> 在西方新闻界,速度被视为新闻的生命。为此各家新闻机构都采取各种手段,拼命缩短新闻发生与发布的时间差。这固然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满足读者的需要,但在这愈演愈烈的竞争中,由于处理不当,也引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笑话。下面讲述的,就是其中几个比较著名的事例。事例之一是由美国的世界性大通讯社——合众社制造的。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之际,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以及德国相继投降,交战双方——协约国和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已成定局。在此情况下,合众社派往各国的战地记者都进入紧张的"临战状

    1991年06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摄影名作赏析

  • 《诺曼底登陆》与罗伯特·卡帕

    朱枢;

    <正> "如果你觉得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近些,近些,再近些"!这是近年在西方世界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留给我们的名言。他已于1954年在印度支那战争中殉职,终年仅40岁。《诺曼底登陆》(1944年摄)是卡帕的传世名作之一,也是新闻摄影史上第一幅具有挑战性的名作。它提出了"模糊图象是否具有新闻报道价值"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新闻摄影图片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场实证性",它所携带的信息,是以"可视形象"为载体的;这些形象,应该是高度的明确无误和清晰无间的!这

    1991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作咀华

  • 一篇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典范之作——《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赏析》

    黄惶;

    <正>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是我国著名女记者彭子冈的一篇代表作。这篇著名的特写发表于1945年8月,曾经轰动大后方。有人将此作与作家方纪所写的追述延安各界在延安清凉山机场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送行的著名散文《挥手之间》,并称姊妹篇。此誉实不为过——尽管子冈本人谦称:"我很惶恐,实不敢当"。要说这篇特写在写作艺术上给我们的启迪,那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恰当而娴熟地运用了"客观报道"这一高妙的宣传策略,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机智地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使爱好和平的人民"听"到了作

    1991年06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写作万花筒

  • 文章大忌 沉闷乏味

    戴善奎;

    <正> 沉闷,依然是目前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文章"读不动"。看报,如硬填粗食,满口钻。好象某件事重要,必须见报。见报后别人读不读得下去,就管不着了。就写作上(特别通讯写作),我认为,至少有三种导致沉闷的原因:数字沉闷、节奏沉闷、语言沉闷。我们有些概括性、综述性文章,开头便一口气报出十来个数字,犹如"迎头闷"。全篇千余字,竟有30多个数字、百分比。国外传媒,便很少打这种数字仗。我们承认,数字是必要的,尤其经济报道。但搞数字"汇编",却是违背阅读习惯,因而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的。有一种"砍开脑袋往里灌"的感觉。一望而知是简报材料的变种。这里,有一个把"文章"和

    1991年06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企业报之页

  • 在共性中发挥个性——1990年企业报获奖作品述评

    张利泉;

    <正> 企业报的宣传,应该具有各级党报的共同特点。而更为重要的,应该在共性中发挥个性,反映各个企业的不同实际,把自己的宣传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职工爱看,社会影响好。据初步了解,四川省内只工业企业所办的报纸就上两百家。这是很可喜的事,各企业报的宣传,虽然侧重点不一,水平有高低,但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是很及时的。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安排组织宣传也甚有成效。在全省报刊1990年度好新闻评选,部分厂矿企业报送评的稿件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这点。企业报的主旋律应该是坚决贯彻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但这样的宣传,不是笼统而言,也不需要过多地去具体解释政策,而是要从企业的现状着眼,联系厂领导的治厂方针目标,选择恰当的新闻主题和表现形式,作实实在在、打动人心的宣传。《东电报》发了一

    1991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新闻界

  • 国际新闻界

    <正> 当今时代,谁都想把自己的报纸办得更好,办得更受欢迎。于是,大家都在想办法。去年6月份,日本的《东京新闻》迈出了新的一步。设读者对话日,定期召开读者恳谈会,编辑局长直接与读者面谈,认真了解各个时期的"话题",听取读者对报纸的批评建议。6月1日举行了第一次恳谈会,到会49人,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下午5点。读者们谈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有的建议:"好好挖掘一下街头募捐、街头签名的实态,看看这些活动的背后是什么。"有的说:"今后,如果报纸能反映我们庶民的心情,作我们的代言人,那我们就满足了。"据说,从政治、社会问题,到报纸的报道姿

    1991年06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开阔篇

  • 注意报道经济中的文化

    郭晓;

    <正> 一般经济新闻比较枯燥,可读性不强,问题在于新闻缺乏文化内涵,与经济同文化不搭界直接相关。经济孕育了文化,经济中有文化,自古皆然。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手段要求更科学先进,工作环境要求更文明,产品要求更有文化内涵,除了具备实用性外,还需满足审美及其他方面的种种需求。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含金量"会越来越高。既然经济活动包含了文化因素,经济新闻就应该而且可以做到有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报道经济时要心中有文化,观察分析经济现象、问题时要有文化悟性,善于从纷繁的新闻事实中发现经济活动同文化的关系。这样,写出的经济新闻才有可能溢

    1991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记采访笔记要抓重点

    柳荫;

    <正> 记者、通讯员记采访笔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采访中要注意记下用眼摄取到的现场和对象的一切外部、外在和外貌特征,才能写好新闻。如采访时或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特征,当事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地形特征,采访时或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特征,被采访对象及周围有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都应记录下来。二、记"耳闻"须注意抓要点。"耳闻"即口头采访。口头采访,不可能也无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谈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必须集中精力抓要点。它包括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要点、关键点;思想认识的基准点及转折点;涉及到的重要背景材料,等等。三、记"事"时不忘记"识"。将被采访者在介绍故事和事实材料过程中,所表述的思想认识、好的见解等"识"记下来,采集到的"事"才有灵魂,写出的报道方有思想深度。四、记"人云",也要记"己思"。在记他人讲

    1991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要尊重采访对象

    <正> 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尊重采访对象。但是,有的记者却非如此,其表现为:一是以"无冕之王"或上边派下来的"钦差大臣"自居;陶醉于首长视察式的前呼后拥,热衷于采访对象向自己"请示"、"汇报";怕丢面子,不懂装懂。二是忘了记者身份和任务,到处指手划脚,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甚至以"首长"身份对采访单位发指示、做报告。三是耍"记者老爷"威风,稍不如意便训斥、威协采访对象:"登你报"、"写你内参"、"告诉你们领导,叫他们找你算帐"。四是"一点就通,一说就懂","一通百通",

    1991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工人日报举办——重点工程新闻美术速写比赛

    童昌信;

    <正> 四川工人日报7月1日至8月15日举办了重点工程新闻美术速写比赛,刊出速写30余幅,受到社会和读者的关注与好评。现选五幅速写画刊载如下,供读者欣赏。

    1991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十省报领导聚首湖北着重交流与研讨了队伍建设问题

    艾风;

    <正> 从11月1日至15日在湖北日报召开的"东南西北中"10家省报第7次协作会议,除了研讨与交流加强反和平演变宣传、改革经济新闻外,还着重交流与研讨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问题。会上,各省报总编认为:新闻队伍建设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积极提高年轻采编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应摆上各报领导的议事日程。浙江日报、黑龙江日报、湖北日报介绍了他们培训青年记者、编辑的经验和体会。浙江、湖北的做法是在报社内部对青年从业人员分批轮训,如浙江日报在1989年举办了8期,轮训了210多名采编人员,着重解决增强党性,坚定信念;今年

    1991年06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闻真实的分界只有一个:真实与不真实

    李文喜;

    <正> 人民海军报李文喜:在《"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不可分割》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新闻真实的分界只有一个:真实与不真实,决不会有"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之分;新闻真实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看新闻报道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决不会有"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双重标准或两重"境界"。李文喜同志通过分析一些新闻作品,论证"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不可分割性。他写道:以1989年6月2日某大报发表的《六一天安门广场一瞥》为例,这篇报道罗列

    1991年06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闻真实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樊勇修;

    <正> 新闻"本质真实"是与新闻"现象真实"相对应而提出的一个新闻学命题。它们是新闻真实性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互为补充互为制约体现着全面而完整的新闻真实性。它们是新闻真实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份,强调一面,否定一面,都会使新闻报道陷入失实的困境。文章写道:新闻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的内涵是:从宏观上讲,尊重客观实际,不但要求现象的真实,更要强调本质的真实,符合整个事物的发展方向。从微观上讲,一则新闻是否具有客观性是可以检测的,比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991年06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几则不该发生的故事

    詹继放;

    <正> 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从小就梦想有那么一天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记得1974年我正上初中时,一次班干部会前,一位老师问我:你喜欢去母亲工作的纱厂还是去父亲所在的报社玩,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报社。没想这话闯了个不大不小的祸,一星期后,政治

    1991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怪哉,龙玉书

    田宗灵;

    <正> (一)第一次踏入他在四川日报的办公室,适逢一位朋友参观他的作品集,搭便我也沾了光。国画、油画、钢笔画、无笔画……件件作品令我目不暇接。我一边忙着玩味,一边听他滔滔不绝的妙语。他边聊边信手涂鸦,是些不成规矩的方圆以及缺乏美感的线条,只代表了一种纷乱跌宕的思绪。他要让我命题。"就叫《跳跃》吧。"我说。他就着那图划出两三道笔直的竖线,又作了些修补、延伸和穿插,便组成了一幅律动的线条,牵引视线动化、跳跃成和谐图画。这大概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吧。翻阅第二本作品集时,我竟着魔似地不忍撒手。这是本硬笔书法论文作品集。身为《四川日报》美术编辑

    1991年06期 1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倒金字塔的民族化

    翁正良;

    <正>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系近代消息传统的结构方式。它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摆在消息的最前面,然后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把次要的材料放在后面。同倒金字塔说密不可分的是导语论。何谓导语?《辞海》解释道:导语,"新闻工作术语,在一篇较长的报道开头,用简短的话介绍最主要的内容,揭示它的主题思想,以便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全篇。"导语同倒金字塔在其形成期恰似一对孪生兄弟。它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是新闻写作史上的一大变革。关于倒金字塔与导语产生的时间,通览国内外新闻著作,均认为它发劫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埃默里父子的《美国新闻史》,对倒金字塔和导语产生的时间和缘由作了追叙:"概括性导语,就是由内战时期的战地记者发展起来的,因为他们担心,他们的电报未

    1991年06期 2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怎样把大中型企业的报道搞活

    彭自襄;

    <正> 近年来,在宣传报道大中型企业中确已出现一些质量较高的稿件。但从总的看,有关报道的形象,仍然近乎"傻大粗":数字密集型、材料堆砌型、工作总结型,缺乏新鲜感、人情昧、可读性。受众盼望生动活泼的"闪光"报道,企业界需要"带响"、解渴的宣传。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报道,各家对此见解活跃。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共识之见:一讲实话,讲真话,讲有真知卓见的话,重新唤起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共鸣,真正鼓起人们对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信心,这是当前报道上最大的难点,也是记者需要瞄准的"突破点"。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首要问题是企业自主权。人们看到,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央关于搞活企业的一些改革措施

    1991年06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切实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李世杰;

    <正> 新闻工作是很崇高、很神圣的事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很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塑造新闻干部的美好形象,对于全面贯彻执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新闻党性原则,推进新闻改革的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新闻队伍的现状如何,职业道德建设中还存在那些问题,怎么解决?应当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为了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深入群众,艰苦奋斗,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党为人民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但也勿庸讳言,我们的编辑、记者,毕竟是生活在商品经济的

    1991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闻工作者应努力学点哲学

    雷仕忠;

    <正>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一再强调,全党要学哲学。我们讲新闻改革,不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不行的。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努力学点哲学。首先,我们不应该把哲学同新闻学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各门具体科学综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门具体科学成果进行高度概括总结而成的,它是真理性和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全部科学知识的最高结晶。任何一门科学,当然包括新闻学在内,离开了哲学的指导,必然走上邪路。世界观决定新闻观。前几年,新闻界个别头面人物不是在新闻学的研究中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侈谈什么人民性高于党性,侈谈什么"新闻自由"吗?

    1991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批评,要找准典型

    <正> 《卫生防疫部门如此不讲卫生》一稿,是一篇典型性强、很具说服力的批评报道。1990年下半年,成都市掀起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热潮,从机关单位到部队学校,从工厂农村到大街小巷,文明卫生程度大大提高。然而,作为省一级的卫生防疫部门却按兵不动,不但不带头搞好清洁卫生,美化所处环境,为各

    1991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个勤奋笔耕的农民

    丁代书;黄培华;

    <正> 他,脚蹬一双草鞋,裤脚挽到膝盖处,一件旧白衬衣上溅有泥浆,貌不惊人,在县上办的新闻培训班讲台上,15分钟的即席经验交流引起阵阵掌声。掌声发自学员,也发自新闻界的行家们。这是7月的一天,资中县委大会议室留下的镜头。他出生在成都,因为命运多舛,不能读书,他借来课本自学,"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从大学课本到鲁迅文集、郭沫若作品,他都广泛涉猎,并模仿写小说、散文,八方投稿,结果,全石沉大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开了他身上家庭出身的锁链,乡亲们选他当队长,乡里组织去参观红桔生产,他为那满山遍野的

    1991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他大脑里有个“快门”——访新闻干事石元清

    魏文互;

    <正> 今年初,正当传达中央强调各行各业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2月25日,《四川日报》"现场短新闻"专栏刊出一篇《厂长与"保护神"》的报道,撰稿人石元清。8月1日建军节,该报刊出了《五通桥区拥军优属工作抓得扎实》,撰稿人又是他。9月10日教师节,该报一版以《为了这块神圣的园地》为题,报道了全国优秀教师朱鹏的动人事迹,撰

    1991年06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洒向人间皆是美——记著名摄影家朱枢

    甘小庆;

    <正> 灯碧辉煌的大厅里,一位清瘦的老人正侃侃而谈。只听他古今中外,旁证博引,一个个精辟独到的见解融汇其中,使在场的200多位同行、专家和被邀讲学的几位美国专家无不为之动容,纷纷上台与老人合影留念。美国布鲁克斯摄影学院副院长道格拉斯·墨瑞拉着老人的手激动地说:"真才实学!真才实学!"这事发生在今年9月初由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与香港拓能有限公司等在成都举办的一次摄影学术交流会上。发言的老人就是朱枢,今年72岁,是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及成都摄影服务公司首席顾问。他发言的题目

    1991年06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