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忠波;王远舟;
<正>一、研究背景2006年10月11日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2007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严功军;
<正>一、研究缘起与方法2006年,夏天的山城重庆,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多项旱灾指标破历史记录,数以千万计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的灾情使大众传媒面临严峻的考验。
2007年0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前良;奚流;
<正>网络新闻在不断改变传统的传播环境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日益扩大。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我国各大门户网站都非常重视网络新闻的建设,尝试着从自身的实际和受众的需求出发,形塑稳定、独特的传播风格,希望借此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新浪和网易两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比较分析,以窥我国门户网站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
2007年01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赵晓春;李艳英;王才路;时鸿涛;
<正>(接上期)三、电视对农村受众的影响问题17:您通过下列何种渠道了解外部世界、当前社会热点及流行趋势?(复选)
2007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卿志军;刘丽琼;
<正>本文拟以海南旅游文化为例,研究旅游者媒介接触习惯对其认知海南旅游文化以及对其旅游动机的影响,以此来为各旅游目的地改进旅游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07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占莉芳;王爱玲;王兴松;
<正>要闻版是“报纸若干版中最重要的一个版,用以刊登重要的新闻、电讯、文章或评论。”要闻版是否注重新闻报道的全面和多样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和内容分析方法,对1995年以来《人民日报》要闻版的内容进行统计、整理和归类,分析要闻版在新闻内容的倚重和报道偏向,思考如何保有或提升要闻版的多样化报道,构建高质量的信息结构,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07年0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美君;项国雄;
<正>一、文献综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生活在大都市中的成年人群中流行一种以回归童真为特征的亚文化潮流,到了二十一世纪,这股风潮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这给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成人玩具店恰如其分的出现在都市的商业区中,和谐的与各种时尚元素共存着;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成人卡通、成人童书的存在。
2007年01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九洲;付金华;
<正>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我国社会,社会舆论场可以细分为一个三元结构: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
2007年0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0 ] - 龚炜;
<正>临时舆论群是受到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其它偶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议论者、观望者群体,相对于稳定群体而言它易聚易散,缺乏明显的代表人物,缺乏典型的自组织系统特征。临时舆论群聚散难于预知、能量难于控制,舆论流的流向复杂易变,事前事中难于完全用法律法规手段对临时舆论群加以制约。
2007年01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武新宏;
<正>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百家讲坛》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学术性”较强的栏目,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青睐,收视率稳步上升,成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品牌栏目。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2007年0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静恩英;杨励轩;
<正>网络BBS论坛的匿名性跨越了现实话语表达的多重局限,为讨论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BBS已经成为使用极为广泛的重要民意表达空间。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网民充分利用BBS展开自由讨论,最终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2007年0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张国军;
<正>纵观时下的新闻传播,世俗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新闻世俗化,即热衷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努力在普通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境遇中挖掘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努力在“名人显要”的传奇人生里,搜寻有关“柴米油盐”的感性生存体验。
2007年01期 43-4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建国;
<正>一、“公共知识分子”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
2007年01期 45-4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周亨友;
<正>在各种新媒体咄咄逼人的团团围攻和步步进逼下,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介,其在大众传播中的话语权正一步步受到冲击、挤压、蚕食,平面媒体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危机中。
2007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怡;
<正>一、“旧闻”概念的历史考证“旧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司马迁的父亲嘱托儿子要完成未竟之业,说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又有《汉书·司马迁传》记,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2007年0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娜;
<正>一近年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已经成为新闻工作尤其是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笔者以为,新闻工作实践“三贴近”要求,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新闻媒介必须贴近和尊重公众的心理-人格欲求。
2007年0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丽蓉;
<正>一、问题的提出新闻图像是对真人、真事、真景的记录和再现。由于和文字新闻报道和广播新闻报道相比,图像新闻更加直观、具体和形象,有着强烈的纪实性,因此,在传播的真实性问题上有其特别之处,把握起来也更讲究艺术。然而,排除了虚构、摆拍、技术处理等明显的失实之外,通过写真的新闻图像进入读者、观众视野中的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
2007年0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赵文丹;
<正>目前,业界对新闻阅评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经过对各地新闻阅评工作的综合调查和研究,笔者把新闻阅评分为广义和狭义。
2007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朱小阳;俞雪华;
<正>1983年3月,外交部首任新闻发言人对中外记者亮相,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推进政务公开的一个重大举措。
2007年01期 58-5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周文;
<正>童兵教授对军事新闻学做过这样的论述“如果说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那么,军事新闻学则是一门专门研究军事新闻传播现象、军事新闻传播事业及其特殊规律的新闻学分支学科,即为新闻学的一个子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祖斌;
<正>在媒介的分布、拥有和接触方面,城镇和农村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从一开始,大众传播的定义就倾向于强调大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归因于三个主要因素:大众媒介的制作与分发的物质设备通常都集中在公众中大多数个体成员很难进入的都市地区;……”
2007年0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彭军辉;
<正>当前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观点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新闻接受,而更愿意发表或倾听“声音”。
2007年01期 6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於贤德;
<正>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节目,对人的心灵世界起到激励、滋润、调适及宣泄作用。这些心理作用不但可以对个体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还能够优化社会心理,协调各种社会群体的情绪,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
2007年01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静;余晓;
<正>根据Joseph R.Dominick在《电子媒体导论》一书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指的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一般来讲,狭义的新媒体是指网络媒体,而在数字化引领下,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广义新媒体的发展风起云涌。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公交客车、列车等)、楼宇电视、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新型(技术、材质)户外广告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从技术、市场、观念等多方面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2007年0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立强;
<正>一个节目的序列意义来自时段的位置,而时段的位置又是主导者通过不同的叙述逻辑关系与原则确立的,最后物化成一张电视节目编排表。不过,上述有关节目时段位置与序列意义的论述仅仅涉及频道内部关系,事实上,节目编排其实质是频道之间乃至整个电视场域错综复杂的博弈的结果。本拟借助博弈论对节目编排进行分析。
2007年01期 67-6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江南;李保存;张亮;
<正>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最有影响的国际运动之一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电视传媒起到了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今天,电视传媒已成为奥运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奥运会起着巨大的宣传作用,更成为国际奥委会与奥运会主要的资金来源和营销市场。
2007年01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进;
<正>中央电视台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理念:“重视收视率、收视份额,但对收视率、收视份额不是绝对化,不是单一、片面追求收视率,更不是所谓的‘收视率为王’。央视作为国家台承担社会导向义不容辞,在去年的一年改革中,在‘绿色收视率’的指导原则下,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央视上上下下大家都认可的一个指导原则”。
2007年01期 71-7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明献;
<正>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2007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虹;
<正>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语言影响力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熏陶作用。作为主持人传播策略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手段,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该符合或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和标准。
2007年01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宫承波;
<正>近年来,随着电视频道数量的激增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电视台台标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往往被小小台标牵着走。事实上,台标是电视媒体品牌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对培育观众的“约会”意识,对一个台或一个频道的品牌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7年01期 7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效宏;
<正>一品牌,是市场竞争的理念与策略,是产品及企业在属性、价值、文化、资产等方面综合竞争实力的一种标识。品牌化,是产品及企业谋求充分市场竞争实力的一个过程,并希冀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有“差异”的市场竞争地位。
2007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德龙;
<正>一、方言新闻节目的语言学观察不可否认,方言新闻节目的出现与广播电视媒介竞争有着重要的联系,多重生存境况的压力使得地方媒体借助方言传播新闻,从而突破自身生存窘境。而方言新闻节目的勃兴一方面有地方受众的情感内需,另一方面也有新闻小众化、本土化、娱乐化的演变推动。
2007年0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詹恂;母华;
<正>农村题材电视节目,即是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与农村、农业和农民以及与此相关内容的节目,其受众不仅囊括了占总人口70%的农民,也包含了大量的城镇电视受众。可以看到,农村题材电视节目的受众市场是相当广阔的。
2007年01期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毅;
<正>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迅速发展,很快成为波及全国的一股风潮,这就是用方言来主播或主演的电视新闻栏目、电视谈话栏目和电视栏目剧,我们姑且称之为“方言电视”。对于这几种电视节目形态,无论是电视业界还是理论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笔者在此拟对“方言电视”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2007年01期 8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振华;
<正>在纪录片制作中,我们可以从题材方面将纪录片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现实事件和题材的纪录片,一种是关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重视事件的现场,它是摄影机在“现场”见证/亲历的结果,它的叙事语言是展示性质的,遵循纪录片“三一律”(时间和空间的真实、表现对象的真实、叙述结构和过程的真实);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它所表述和纪录的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它的叙事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现场”,探索/发现是它的表现特点,它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口述历史是其中的一种。
2007年0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张健华;
<正>一、谈话类节目的瓶颈问题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躁动与喧闹之后,渐趋稳定,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而就是这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形成了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桎梏。可以说,谈话节目越“谈”越难,陷入了困境之中。
2007年01期 8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日君;
<正>一、DV影像在高校中的缘起随着由拉斯·冯·提尔等四位年轻导演在哥本哈根提出的“Dogma'95宣言”的诞生,DV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优秀的DV电影也随之诞生,《破浪》、《黑暗中的舞者》、《白痴》等纷纷在国际影坛上获得重要奖项。
2007年01期 8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友南;
<正>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同时电视画面又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画面叙述同时又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一点鲜明的体现在单镜头电视画面时间的运动上。
2007年01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文财;刘友林;
<正>一、“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背景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在日常经济活动当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在不对称信息下进行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指在相互对应的双方之间有关某些事实信息呈不对称分布,一方处于信息优势,一方处于信息劣势。
2007年01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杨海军;
<正>广告编辑环境是指在广告编辑运作过程中影响广告编辑效果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可分为技术环境、组织环境、文化环境等三个组成部分,三个部分互相影响,互为支撑,共同决定着广告编辑的流程及其发展方向,研究这一问题对有效地优化广告编辑结构、提高广告编辑质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7年01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协;
<正>广告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在广告传播中,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基本诉求点,以体现相互关爱、理解、尊重为己任,倡导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
2007年01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汤劲;
<正>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2007年01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敏;
<正>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刚刚结束的一项关于“广告公信度”的网上问卷调查显示,当前虚假违法广告虽屡经整治,仍随处可见;广大消费者因受其误导,合法权益屡遭损害。调查发现,超过2/3的网民对商业广告表示不信任,超过2/3的网民受过虚假违法广告的损害。在这里,社会舆论以置疑广告公信力的形式,对广告业完善行业规范,重建广告诚信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2007年01期 99-10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持节;黄佳;林红梅;
<正>一、手机,崛起的第五媒体当前,多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生力军”,而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已成为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的主要对象。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充分的互动性,集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一体,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优点于一身,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优势——“交互式”传播形式,展现了传递与交流信息的方便和快捷,成为集“大众化渠道,个性化内容”为一体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2007年01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忠青;
<正>随着当前的媒体发展和科技进步及传媒经济的勃兴,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学界和业界很多人士提出“第五媒体”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来较多争论,有学者认为“第五媒体”的概念还没有建立,更多学者认为“第五媒体”属于新媒体范畴,当把网络、手机等纳入,还有人已经明确指出“第五媒体”有了确指。一时间,围绕“第五媒体”众说纷纭。鉴于此,本文力求梳理众多观点,从学理与媒介实践两方面辨析概念,挖掘特征,冷静提出自己对“第五媒体”特征与归属的相关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2007年01期 103-10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蒋宏;
<正>21世纪是怎样的世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社会学派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界定。在笔者看来,从哲学角度而言21世纪仍然是一个发展与矛盾并存的世纪,各个国家乃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对着种种发展中的困难、矛盾与冲突;从政治角度而言21世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有利于自身综合实力提高而不断调整内外战略与战术的世纪,寻找整体平衡与局部突破是一种趋势;从经济角度而言21世纪仍然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人才流仍然遵循“马太效应”的法则,但并不否认“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平衡的作用;从科学技术层面而言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世纪,是学科大交叉与大融合的世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快速融合、又快速更替的世纪;从文化角度而言21世纪是呼吁多元文化、宗教共存、倡导人类和民族文化生态和谐的世纪,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传媒文化产业从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版式与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纪;从人类生活角度而言21世纪是更加强调人类生存环境优化的世纪,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世纪都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问题。
2007年01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德胜;肖沛雄;
<正>如果说传播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话,新闻学教育则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离不开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训练综合技能、拓宽知识视野和培养意志品格的有关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成长与成才所必须历练的过程。
2007年01期 114-11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芹;
<正>《新闻学概论》是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为其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2007年01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董小玉;
<正>从以下几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动漫教育所面临的情势。第一,目前我国人口当中约有5亿人是动漫产品的消费群,其中包括3.2亿左右的青少年,巨大的市场需求会带来全国发展动漫产业的热潮。未来3年至5年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国动漫市场将会有1000亿元的价值空间。
2007年01期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潘瑞芳;项雁;洪柏娣;
<正>所谓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教学质量评价可简称为教学评价,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2007年01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邵桂;
<正>主体是在不断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发现客体的,没有发现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客体。新闻是主体认识客体并有所发现的成果,因此,新闻写作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力。
2007年01期 12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