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路;迪娜·巴哈提;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当中甘姆森的"建构主义方法",以2007年至今(截止至2015年8月)《凤凰周刊》共39篇新疆议题的深度报道为分析样本,分析《凤凰周刊》新疆议题报道中所采用的新闻框架及其建构的新疆形象。通过将每个样本拆解成诠释包裹和框架装置两个重要组件,总结出新疆议题报道中的所采用的十三个具体的新闻框架,笔者发现在《凤凰周刊》新疆议题的新闻框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制定治疆政策的政府;最关切的是处于宗教保守主义、极端主义势力与采取高压严打的政府之间的夹缝中多以普通维吾尔民众为主的新疆民众,通过对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新疆"小人物"的个体命运进行忠实记录,同时用充满历史感的宏大叙事从国际化、专业化的海外视角对新疆议题进行全局化的关照方式,力争为其发声;而且在此过程中《凤凰周刊》表达对新疆现状的担忧和对新疆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文章最后,笔者总结出《凤凰周刊》新疆议题的报道中所建构的强势而趋于细腻的新疆政府形象、微妙而趋于合理的新疆维汉族际关系形象、撕裂而趋于开放的新疆维吾尔社会形象和喧哗而趋于黯淡的新疆暴力恐怖势力形象。
2015年21期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威;冯霞;
理想的风险传播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和事实基础之上的,建构和发布信息是建立在一系列情感和连续的期待基础之上的行为。萨德曼提出最著名的风险感知范式:风险=危害+愤怒。根据危害和愤怒两个变量,建立风险感知矩阵模型。根据矩阵模型中的四个风险感知情境,提出四种风险传播策略。
2015年2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婷;
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关键词都跟名声相关,比如注意力经济、点击率、眼球吸引力、做秀、炒作、签名、圈子、标签等等。时代赋予了名声更多的价值,名声传播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显现化的社会现象。对名声传播进行研究,明确名声传播的基本对象,探索其本体特征,发展其核心理论,能够丰富传播学的外延。本研究界定了名声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名声传播的三大特性——传承性、想象性、情感性。
2015年2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顺铭;李妍;
本文从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AM)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移动阅读,建构了一个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预期花费、使用态度与使用意向等六个构念所组成的概念模型。实证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N=195)。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2个研究假设中的6个获得了支持:感知有用性对于使用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a);感知有用性对于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b);使用态度对于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感知易用性对于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c);感知易用性对于感知娱乐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d);感知娱乐性对于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c)。
2015年21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张培超;余星馨;彭兰;
<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公民能够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自主发布所见所闻的一手新闻事件,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了来自公民新闻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专业媒体开始借助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等优势与公民新闻相抗衡。面对来自公民新闻的挑战,传统媒体在发挥传统媒体报道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新闻的报道和呈现方式。调查性报道是最能体现媒体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调查性报道多以社会的重大或热点事件为报道对象,常常涉及较晦涩难懂的专
2015年2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3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侯蓉英;
本文主要以科学知识分子的社交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与概括了不同时期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论证科学精英们通过社交方式与科学圈层以外的阶层的交往与互动,形成了科学游历社交、飨宴社交、家邸私人社交、科学风尚社交、科学权力政治社交以及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等多种方式,从而进一步阐述科学精英通过社交跨界于其他不同领域,并进行交融与互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015年2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小华;张付伟;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介的兴起,应运而生的是"晒"现象的盛行,进而演变成一种亚文化现象,然而这种"晒"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的自恋主义倾向。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根源,既受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网络社会的崛起也是其内在原因。本文对"晒"文化现象的兴起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探析。
2015年2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