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全球大师访谈

  • 丹尼尔·哈林:传播研究应当追求语境化的思维方式——比较媒介制度研究及其拓展

    常江;黑龙;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传播理论家、政治传播学学者丹尼尔·哈林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政治传播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哈林的战争报道研究实践和比较媒介制度研究框架的挖掘,本文认为跨学科对话和语境化思维是使媒介研究和传播学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传播研究应当在建立逻辑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的理论。

    2019年08期 4-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1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评论

  • 发布少年自杀影像顶级媒体何以违背新闻伦理

    魏永征;

    上海卢浦大桥发生少年跳桥自杀事件后,此事件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不但众多自媒体参加了视频传播,一些新闻媒体甚至顶级媒体的客户端或公众号也跟随其中,明显违背了新闻伦理和相关法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闻媒体在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中,再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因此无论是出于宣传目的还是商业目的,都需要与非机构媒体争夺覆盖率、粉丝数、流量等,因此放下身段,屡屡降格以求。这种现象提醒我们,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律;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新闻传播新秩序和新机制的研究。

    2019年08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4K]
    [下载次数:1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作为媒介的时光博物馆:“连接性转向”中的记忆代际传承

    周海燕;吴晓宁;

    既有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注重考察集体记忆的塑造过程,但较少关注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之间如何联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的"时光博物馆"项目的考察,利用文本分析、现场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讨论了新媒体语境下个体记忆是如何与集体记忆进行联结从而实现代际传承的过程。研究发现:借助新媒体,"时光博物馆"联结了线上和线下,将展陈空间变为一种互动空间,在"观展/表演"中,记忆的代际传承不再沿袭原有的从年长世代到年轻世代的路径,而是出现了反向的记忆唤起和连接。但这些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内容生产,实际上仍然和以宏大叙事为主的传统的集体记忆建构方式一样,处于"国家在场"的状态之中。

    2019年08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公益机构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研究

    王炎龙;刘叶子;

    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话语表达空间中,公益传播力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重新集结和组合,新浪微博成为公益传播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认证的公益机构的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上的认证公益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公益机构间的关注关系构建社会网络,通过对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指标进行测量,探索公益机构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和特征。研究发现:公益机构在线社会网络存在多中心的差序格局,公益机构传播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和马太效应,公益机构信息传播呈现圈子式的网络特征。

    2019年08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媒介实践中“健康中国”的初构——基于修身教科书的媒介化考察(1902-1920)

    姜海;荣聪;

    自2017年确立"健康中国"战略以来,这一以健康为核心的国家设计在逐步成型的同时,却较少被追溯其传播来源。立足健康传播的范式,本文以修身教科书为媒介,重考了清末民初的媒介实践中"健康"这一概念是如何完成现代性萌芽的,并从政策机制、文本机制、渠道机制及课程机制分析了其"媒介化"的过程,表明了"健康中国"在媒介实践中被初构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介逻辑、机制互动以及在地情境三大层面的,具有本土特征的媒介化启示。

    2019年08期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史

  • 谁是第一位传播学博士?——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的“口语传播系”及其变迁

    徐生权;

    中国学术界对于谁是"第一位传播学博士"的想象往往限于施拉姆建立传播学科之后,但忽略了早于大众传播学授予博士学位的口语传播学这一支流。通过考证,"第一位传播学博士"应是1922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诞生。口语传播学被中国学术界所忽略,有其自身的"去口语化"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在特定历史时空之下,中国学术共同体所做出的一种有意抉择,中国需要引入大众传播来完成对于新闻学的合法性改造。对"第一位传播学博士"的追溯,有助于我们恢复对于传播作为人类最基础性的一种活动的理解,以及这种基础性的活动所应获得的学术地位。

    2019年08期 35-4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微信朋友圈的有限公共性——基于结构、再现与互动的探讨

    欧健;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作为"圈层"网络的特性入手,参考自达尔格伦以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维度对微信朋友圈的公共性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在结构、再现和互动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征,但在这三个层面又是受限的:结构维度,尽管促进了新闻分发渠道的多元化,但"圈层"网络对微博"广场"的替代是以牺牲微博这个另类公共领域为代价的;再现维度,尽管在朋友圈引入了公共议题,但基于社交策展的再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多元、理性的公共性诉求;互动维度,尽管"菊花链拓扑式"的转发带来了公共性的可能,但微信朋友圈当中的议题和观点更多时候趋于圈层化。本文将这种公共性实践与公共性准则之间的共生状态定义为"有限公共性",并指出应当看到有限公共性蕴藏的对民主的潜在威胁。

    2019年08期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作为“流动的隐私”:现代隐私观念的转变及理念审视——兼议“公私二元”隐私观念的内部矛盾

    范海潮;

    对隐私观念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隐私保护模式的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占据主流的"公私二元"隐私观念下的保护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保护公民隐私。事实上,隐私观念已经发生了由静止到流动的转变,这包括隐私语境、内部权力结构以及"从身体到信息"的转变,形成了流动的空间、液态的隐私之现状。鉴于技术对隐私观念的再造将直接影响公民隐私保护的效果,在进行严格的隐私议题分层及参数设置的基础上,用流动性的思维看待隐私保护并进行模式建构,尊重流动的隐私语境及脉络,提升自身隐私素养,或是更为科学的现代隐私观念。

    2019年08期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作为经验的传播:传播学研究物质性转向的逻辑进路与范式转换——在二元对立的传播观念当中寻找一条中间路径

    吕清远;

    传播学研究的物质性转向是在传播观念二元对立的学术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回应了传播学研究"重精神、轻物质"的学术反思,重塑了传播过程在社会系统中的连接与中介作用。本文基于芝加哥学派的经验哲学思想,把作为经验的传播作为本次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预设,力图在二元对立的传播观念当中寻找一条中间路径,并据此来审视传播学研究物质性转向的底层架构、逻辑进路、范式转换与价值取向。传播学研究之所以要进行物质性转向,其根源在于走向先验的传播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经验的断裂。传播学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对原有的传播观念做出了实质性的改变,必然要在时空构造、现实图景与观念形态三个层面上经历漫长的逻辑进路,这也推动了传播研究不断从身份角色走向身体观照、从符号文本走向经验语境、从仪式参与走向群落生境、从秩序维系走向社会互动。传播学研究物质性转向对现实社会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中,具体表现为基于实在互动的建构主义、基于操作可控的实用主义和基于主体自觉的存在主义。

    2019年08期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全球视野

  • 看得见的客人:外国领导人访华的国际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1978-2018)

    刘娜;黄顺铭;

    本文聚焦于1978-2018年间,158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我国进行的517次国事访问,着重探讨国事来访的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我们首先发现,1978-1995年间,我国的国事来访处于持续的低可见状态;1996-2004年间,国际英文媒体报道量呈爆发式增长,1998年达至顶峰;2005-2018年间,国事来访报道量呈波动平稳状态。其次,少数"明星客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国际英文媒体注意力,而大多数外国领导人的来访都处于低可见甚至不可见的状态;那些"看得见的客人"中,大多数都与我国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关系或地缘关系,尤以东南亚、东欧和南亚国家最为显要,而来自西非和东非的"访客"虽多,却极难获取国际媒体注意力。最后,国事来访的媒体可见性受到来访国人口数量、人均国民总收入、与我国的地理距离以及访问时长的影响。那些"看得见的客人",多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我国地理位置较近、来访时长较短的国家。

    2019年08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传播的视像化建构理路研究

    李畅;万婷;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2019年08期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实务探索

  • 试论央视春晚武术节目的创新发展

    曾杨;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节目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纵向的梳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总结提出:央视春晚武术节目通过采用弘扬武术精神、厚植文化底蕴、传播武术传统、丰富内容形式、融合现代科技等方法,铸就了节目之魂、丰富了节目内涵、夯实了节目根基、创新了节目表达、提升了节目表演效果,使之成为展现武术绝技、传承武术传统文化、反映武术时代风貌、引领武术时代潮流的央视春晚武术节目。

    2019年08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