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全球大师访谈

  • 弗莱德·特纳:技术乌托邦主义是一种失败的社会变革方案——民主诉求下的传播技术批判

    常江;何仁亿;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传播学学者弗莱德·特纳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围绕传播技术的发展形成的诸种社会思潮,判断传播学学科发展可能的方向。通过对特纳的"民主环绕"理论和技术乌托邦批判实践的考察,本文还尝试就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一时代特征给传播学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深入讨论。

    2019年10期 4-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新闻学评论

  • 垄断、创新与融合:新时期以来我国传媒业变革的基本路径

    朱春阳;

    如何才能让新闻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这是本文在考察新时期40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变革路径过程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从40年的发展来看,1998年前后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之前是行政力量主导的,以垄断租金来替代财政扶持的解题方案,这一方案的最大贡献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下解决了办好传媒业所需要的资金来源的问题。随后市场力量主导的解题方案是以创新来扩张传媒业的版图;而技术力量主导的解题方案是通过融合消除垄断赖以生存的基础,进而驱动传媒业进入到一个全面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以提高新闻业服务社会发展的效率。40年传媒业变革实践再次证明,好的新闻业一定来自于充分的竞争,而非垄断。

    2019年10期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舆论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谢耘耕;李丹珉;

    新技术背景下,舆论生成演化模式发生变化。在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传统民意调查方法和大数据研究方法都遭遇了滑铁卢,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现有舆论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舆论学混合方法研究框架、吸纳多学科知识、引入新科技、开发基于共性需求的综合性工具平台、聚合内外部数据等多项举措,希望为舆论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贡献一点力量。

    2019年10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为什么说“新闻出版自由”不是一种“行业自由”

    陈柯楠;

    马克思有关"新闻出版自由"不是一种"行业自由"的论断主要是针对剥削阶级企图将新闻出版自由牟利化、狭隘化、非现实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意在把新闻出版的自由强行扭曲为行业范畴内的权力压迫和资本控制以维护不公正的社会等级秩序。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自由不该是消极、盲目和伪善的,而是应具备刚毅、理性和道德的品质,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还能积极保障真实的社会自由,更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精神约束作用,其高贵的天性远超于狭隘的"行业自由"。

    2019年10期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熊慧;郭倩;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2019年10期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4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媒介话语中的社会道德研究——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框架

    李敬;

    本文对当下所谓"社会道德滑坡"的基本现象发问:道德滑坡或危机是模糊的主观感知,还是严谨的学术断定?研究把抽象的道德转化为坐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采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考古学(Discourse Archeology)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探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道德话语构型(Construction)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行为主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道德"衰落"的表象背后,是道德话语的结构性转型所带来了道德定界的深刻焦虑;宏大的道德问题可以被分解、把握为话语实践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两个具体方向,从而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后续研究指明路径。

    2019年10期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发声”作为一种抗争:#MeToo运动中的情感劳动

    冯剑侠;

    以女性为主体,经由社交媒体分享性别化的亲身经历而形成"发声文化",使性骚扰、性侵犯成为可见公共议题的在线话语行动,是当下对抗性别不平等权力结构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最为典型。然而,看似轻易的"发声",是当事人与行动者付出大量情感劳动的结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MeToo运动中的情感管理和情感劳动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发现,行动者们对痛苦、恐惧、愤怒和团结感等情感的唤起与抑制共同维系了"发声"的抗争;在权力非对称格局下,行动者们理性地揣摩并遵循情感体制的表达规则,精心构建"发声"文本,以推动反性骚扰/性侵犯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中国#MeToo运动具有心理疗愈与社会赋权的双重意义。

    2019年10期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5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参与式文化遮蔽了什么?——群内冲突视角下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研究

    殷文;张杰;

    迷群的社会身份认同,研究者多从亚文化视角和参与式文化视角去予以讨论。然而,这两种视角均将关注点放在了群际边界(差异和冲突)而相对忽略了群内冲突。本研究以布袋戏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为研究中心,通过对新老"道友"之间的群内冲突的描述与分析,讨论群内冲突何以不能演变为群内分化。研究发现群内冲突的边界:新老之分的差异性,受到了群际差异(道友)的中和,从而产生了范畴的交叉化效应,无法成为新的群际范畴。但是新老之分作为一种群内亚行动逻辑还是得到了部分承认,使得老道友能够依赖其空间根着程度得到其他成员对其群内地位的认可,从而使得新老冲突成为群内的社会竞争而非群际分化。群内冲突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作为社会竞争策略,维持群内团结的一面。这种群内冲突的过程性与矛盾性动力,在参与式文化的群际冲突视角下是被遮蔽的,只有通过群际-群内的反复双向审视,才能真正认识迷群的社会认同过程。

    2019年10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焦虑视角下强关系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研——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汪雅倩;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019年10期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6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学术与政治:国际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兴起

    展宁;

    国际传播研究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冷战的背景下由美国政府、基金会、社会科学学者共同促进兴起。回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中,国际传播研究脱胎于美国国内的传播效果研究,却在多种因素的共谋下与拉斯韦尔式功能主义结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背道而驰的景象。结构功能主义指导下的国际传播经验研究最终以现代化理论的方式得到了总结,形成了学术与政治的暧昧纠缠。这一后果并非简单是心理战或者文化帝国主义的产物,还是方法论主导的经验研究避免认识论问题与价值反思的结果。社会科学"价值中立"原则带来的危险在国际传播领域凸现出来。

    2019年10期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