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敬;
本文对当下所谓"社会道德滑坡"的基本现象发问:道德滑坡或危机是模糊的主观感知,还是严谨的学术断定?研究把抽象的道德转化为坐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采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考古学(Discourse Archeology)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探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道德话语构型(Construction)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行为主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道德"衰落"的表象背后,是道德话语的结构性转型所带来了道德定界的深刻焦虑;宏大的道德问题可以被分解、把握为话语实践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两个具体方向,从而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后续研究指明路径。
2019年10期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冯剑侠;
以女性为主体,经由社交媒体分享性别化的亲身经历而形成"发声文化",使性骚扰、性侵犯成为可见公共议题的在线话语行动,是当下对抗性别不平等权力结构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最为典型。然而,看似轻易的"发声",是当事人与行动者付出大量情感劳动的结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MeToo运动中的情感管理和情感劳动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发现,行动者们对痛苦、恐惧、愤怒和团结感等情感的唤起与抑制共同维系了"发声"的抗争;在权力非对称格局下,行动者们理性地揣摩并遵循情感体制的表达规则,精心构建"发声"文本,以推动反性骚扰/性侵犯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中国#MeToo运动具有心理疗愈与社会赋权的双重意义。
2019年10期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5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殷文;张杰;
迷群的社会身份认同,研究者多从亚文化视角和参与式文化视角去予以讨论。然而,这两种视角均将关注点放在了群际边界(差异和冲突)而相对忽略了群内冲突。本研究以布袋戏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为研究中心,通过对新老"道友"之间的群内冲突的描述与分析,讨论群内冲突何以不能演变为群内分化。研究发现群内冲突的边界:新老之分的差异性,受到了群际差异(道友)的中和,从而产生了范畴的交叉化效应,无法成为新的群际范畴。但是新老之分作为一种群内亚行动逻辑还是得到了部分承认,使得老道友能够依赖其空间根着程度得到其他成员对其群内地位的认可,从而使得新老冲突成为群内的社会竞争而非群际分化。群内冲突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作为社会竞争策略,维持群内团结的一面。这种群内冲突的过程性与矛盾性动力,在参与式文化的群际冲突视角下是被遮蔽的,只有通过群际-群内的反复双向审视,才能真正认识迷群的社会认同过程。
2019年10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