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老公館

全球大师访谈

  • 理查德·约翰:技术从未置身于历史与政治之外——传播史研究的当代价值

    常江;田浩;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传播史学家理查德·约翰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学方法与传播研究相结合的具体方式。通过剖析约翰的传播史研究经历及其对前沿技术问题的关注,本文认为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寻社会传播领域种种当下问题的答案,以消除边界的心态搭建跨学科传播研究的框架,是新闻传播学实现与巩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路径。

    2019年11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移动的边界:新闻生产中的“目击”及其变迁——一项新闻社会史考察

    王敏;

    本文尝试在"边界工作"和"阐释社群"的框架下,进行一项新闻社会史梳理,回溯历史上新闻业如何通过对目击内容的媒介化,将"目击者"始终置于职业边界之外的"信源"角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公民目击"开始打破这一边界,借助社交网络,形成独立于传统机构媒体之外的信息传播与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为"阐释社群"的专业新闻生产者对真相的垄断和权威。在新闻业整体走向"液态"的多维度快速变迁过程中,思考和重新设计媒体自身以及公民目击者的定位,重构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业的边界,以一种合作的思维,将目击者内容纳入参与式新闻生产逻辑,成为近年来全球媒体编辑室面临的一大课题。

    2019年11期 11-1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1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社交平台假新闻的算法治理:逻辑、局限与协同治理模式

    张超;

    当前国内对社交平台假新闻治理的研究缺少从技术逻辑出发的思路。用算法治理假新闻是智媒时代社交平台假新闻治理的新手段,如通过信源评价,对低可信度信源"降权",降低假新闻推送概率;通过文本识别,揭示假新闻文本特征,提高辨识准确度。用技术治理技术问题存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局限:平台逻辑变相鼓励假新闻、真假新闻微妙界限难以辨别。基于此,本文初步提出"算法-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模式,从技术圈层、社会圈层的角度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行动,最大限度提升社交平台假新闻治理的效果。

    2019年11期 19-2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3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旧识”何以发“新知”:“四力”新闻思想的历史索隐与当代阐释

    董浩;

    自"四力"提出以来,中国社会各界掀起了多轮的学习、讨论、践行与研究的热潮。总的来讲,这些行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于"四力"的理解与推动了对于"四力"的践行。但仔细分析之后则会发现,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目前学界、业界对"四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现当下所处的时代、历史语境进行横向的、剖面式的解读与阐释,而相对缺乏从历史维度沿着思想发展的脉络进行纵向的发掘与探析;第二,目前学界、业界对于"四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本地区、本单位、本人的一些具体的媒体从业经验、采写经历、具体的教育实践或采风活动等出发对如何进行践行"四力"的经验总结式、报告式、心得体会式的研究,而相对缺乏反思性、批判性的研究。故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文章将从新闻思想史的视角对"四力"进行一个历史-社会学意义或维度上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综合考察与探析。研究认为,"四力"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其自身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渊源。从历史的维度来讲,则是指承继于来自中国新闻业界实践经验的总结、新闻学术传统与政治新闻学传统中关于新闻或新闻业务的思想阐发;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则是直接来源于中国当下所处的时代、技术与社会语境。具体而言,即中共党报理论通过将新闻记者的基本业务素养与党的基本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相勾连的做法,实现了"四力"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最后,文章认为,"四力"思想的创新将十分有可能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创新的立足点与突破点。

    2019年11期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与“媒介事件”的异同——兼与郭毅商榷

    刘建明;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2019年11期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研究——兼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

    曹忠;

    在《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一书中,埃德蒙德·卡彭特提出了媒介偏重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媒体,我们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取和交流这条信息和见解。文章分析了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与伊尼斯"媒介偏向"概念的异同,并借用媒介偏重概念,分析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大众媒介的媒介偏重。研究发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各有不同,在意义的传递与表达上也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直观的;文字是联想的,图像是强迫的;文字是间接的,图像是直接的等。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互相补充,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同时指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还指涉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在表意上的差异,以及文字所代表的印刷文化与图像所代表的视觉文化之间的差异。

    2019年11期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社会表演理论视角下的粉丝文化研究——以偶像养成类节目《创造101》王菊粉丝为案例

    杨盈龙;冯应谦;

    粉丝文化研究长期以来被放置于收编/抵抗(IRP)或者奇观/表演(SPP)研究范式中。收编/抵抗的二元模式,忽略了粉丝身份问题;奇观/表演的研究范式虽然强调了身份问题,却把权力、阶级问题置于边缘位置。如何在粉丝研究中既考虑到社会权力的问题,同时又不忽视表演者的身份问题呢?笔者从社会表演学理论入手,采用文化语用学模型,尝试探索粉丝文化研究的新路径。通过对偶像养成类节目《创造101》王菊粉丝的研究表明,社会表演理论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从角色表演关系的宏观视角分析了"大众是如何变成粉丝的"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指出粉丝的角色扮演、成功的社会表演、情感性劳动等问题。此外,研究发现成功的社会表演隐藏了资本权利的争夺,粉丝群体行动并未改变社会现状,表演者从中获利越大,社会表演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也是社会表演理论带给粉丝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意义。

    2019年11期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4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作为媒介的交通设施:武汉长江大桥的国家符号与城市记忆(1954-2018)

    黄骏;

    本文借由"武汉长江大桥"这一物理媒介,理清"交通"与"传播"间的共性与个性,从而进一步探讨传播物质性转向的可能性。1954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拉开了举国关注修建长江大桥的序幕。最初的大桥是作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化重大工程发挥着交通运输功能,它允许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穿过水域的障碍,使南方与北方的经济社会交往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大桥工程的持续性和高密度的新闻报道,构建了新中国初期"想象的共同体",加深了民众对于民族国家同一性和政治体系完整性的认同。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促使大桥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性表征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符号。它的交通功能作用也逐渐从官方话语叙事中退场,转变为城市记忆的物质性载体。

    2019年11期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杨石华;

    兰德尔·柯林斯的"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是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受个体的情感能量、学术网络竞争、组织发展以及国家政治需求的驱动,政府部门、大学机构、出版机构以及个体学者等行为主体通过文本互动和身体互动组成学术共同体互动仪式链,共同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存在创新性不足、碎片化以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可朝着形成学科知识谱系的知识创新和坚持本土理论创新的方向继续努力,同时还需继续拓展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各种传播渠道。

    2019年11期 80-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时代公益传播游戏化的生成逻辑

    刘芳儒;

    当下,游戏元素注入传播领域的现象不断出现,包括公益传播的游戏化现象。考察网络时代公益传播的游戏化可发现,公益传播与游戏的内在机制具有天然的偶合性,而人们渴望参与游戏的心理和具有补偿性媒介的技术演进使得公益传播的游戏化发展成为可能。网络时代公益传播的游戏化现象不仅可视为"传播游戏论"在实践中的回应,也强调了人在传播过程中占有主体性地位。通过对公益传播游戏化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使得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互联网下半场的用户特征和传播可能发展的新趋势。

    2019年11期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2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资讯

  •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研究——评《融合与发展: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

    杜珊珊;

    <正>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中数据的选择与应用逐渐被各大媒体重视并应用,成为了媒体竞争的新重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将数据作为核心,围绕关键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生产,数据在新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融合与发展: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一书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的新作。该书收录了三十余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报道的研究文章,如"基于自媒体出版的网络直播实践与创新研究—以尔雅讲堂为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以《楚乔传》在海外传播为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纸媒创新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数据时代下新闻价值对新闻类App的发展要求探析"等,涉

    2019年11期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新闻界》杂志

    <正>思想影响传播媒介推动文明180元/年(12期)《新闻界》近年荣誉中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年中国新闻奖,四川新闻奖一等奖201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201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2015年四川省新闻二等奖、三等奖2016年四川新闻奖一等奖2017年四川新闻奖一等奖2018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四川新闻奖一等奖

    2019年11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