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数字新闻学·数字新闻与舆论极化

  • 数字时代舆论极化的症结、成因与反思

    杨洸;

    本文聚焦数字新闻实践与舆论极化的关系,从数字新闻的本质出发,发现数字新闻生态系统极易形成观点集中的景象,成为滋生舆论极化的绝佳土壤,造成极端观点的泛滥。在剖析数字新闻生产助推舆论极化的具体机制的同时,本文也探讨了约束舆论极化的可性能路径。文章进而提出应从舆论极化的症结和成因出发,从新闻价值和新闻生产文化两个角度实现对传统新闻生产理论的革新;而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理论的建构应该以媒体、平台和用户的协同进化视角为核心理念。

    2021年03期 4-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下载次数:3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 ]
  • 数字新闻生态与极化:赋能、固化与调和失效

    王晓培;田浩;

    近年来,极化现象成为了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媒介环境,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新闻媒体,在诱发和加剧极化现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遵循新兴的数字新闻学范式,从数字新闻的技术生态入手,在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和归纳基础上,总结了数字新闻通过赋能、固化与调和失效的路径为诱发极化提供土壤。研究从技术视角为理解极化及其动力机制进行理论补充,同时实践了一条建立在数字技术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的数字新闻学的新路径。

    2021年03期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1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出圈与折叠:2020年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特征及对内容生产的意义

    周葆华;

    本文以2020年网络热点事件为例,阐释社交与智能媒体时代两个重要的舆论特征维度——"出圈"与"折叠",定义前者包括属性与影响两个层面,后者指向事件生成的阶层差异与意见观点的立场差异。"出圈"与"折叠"有其现实社会基础,同时受到传播逻辑的影响,本文从可见性展现、跨圈层互动、平台选择与算法影响三个层面对背后的传播逻辑作出初步解释,并探讨其对于媒体内容生产的启示。

    2021年03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4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后疫情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维度与路径重构

    段鹏;张倩;

    人类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政治、技术、文化领域的宏观变迁深刻嵌入国际社会的信息传播机理之中,促动着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革新。因而,在新形势下拓展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内涵、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身份建构的话语调适、话语应对模式的重建、全球信息价值观的重塑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维度转向,并从理念路径、技术路径、文化路径等方面描摹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实践重构图景,以期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后疫情时代,为提升我国的话语软实力提供参考与启示。

    2021年03期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6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0 ]
  • 区域媒体品牌影响力评估体系研究

    殷俊;罗洁;

    区域媒体的品牌建设作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重要布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效媒体的实现路径,是媒体融合的关键一步。但其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表现为地域性媒体的影响力问题,央级、省级媒体的优质资源辐射延伸到市级、县级地区,促成了地域性媒体的纵深发展。通过建设区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评估体系来推动其突破地域限制,展开全局性传播新阶段,采用不断更新的企业品牌评估方法建设媒体品牌影响力评价体系,为全国各地的媒体的发展情况进行检验和反思,同时也为我国的媒体品牌影响力研究提供体系性的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 CEObrand品牌评价法、深度访谈法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媒体品牌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组成,力图构建起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21年03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将如何改变我们

    彭兰;

    今天,算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对人的影响也不断深化。算法社会中的人,被全程、全息数据化,算法也推动了人的标签化、评分制,这些都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产生影响。算法作为一种中介,构建了一种数据化界面,重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同时算法也以匹配、调节与控制等方式建构了各种对象间的关系,算法的权力也因此不断增加。算法对社会关系的另一种影响,是强化既有共同体的边界,或推动新的共同体的形成,因此,算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会走向深层。

    2021年03期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9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1 ]
  • 收入差异、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农村老年群体知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Logistics回归的调节检验与分析

    甘浩辰;贾雨歌;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其群体内的知沟形成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但其影响机制逻辑尚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将农村居民收入内化为群体内知沟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以Logistics调节分析结果作为实证依据,构建了收入差异、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挤出效应"与"子女依赖效应"导致依靠农业劳动与子女赡养的老年群体缺乏接触媒介的机会,信息可得性较低,知识获取能力较弱;政府补贴与养老保险收入为主的居民则因为具备媒介使用能力而拥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并在社区交流中进一步影响对农村居民群体的知识获取过程。

    2021年03期 54-6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3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博士生新论

  • 重思网络社交平台的内容监管责任

    李欢;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今天的社交平台逐步脱离了早期网络服务提供者(ISP)的法律定位。传统"知情负责"和"通知—删除"的避风港规则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众多国家进行了立法上的调整,要求平台对用户内容进行一定的监管和治理。但是,社交平台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网络内容提供者(ICP),一味要求平台承担监管责任也存在消极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规则基本是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的,过度强调了平台的内容监管责任,可能造成平台负担过重和用户权益受损的问题。根据服务内容差异,平台责任既有风险责任也有内容责任,有必要对此再加以区分。同时,需要强化内容治理中的用户参与,形成权责平衡的责任分配格局。

    2021年03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1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电视的未来考古:想象形态、路径方法与史学意义

    李轩;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2021年03期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1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修身报国与克尽天职:清季民初新闻道德观念兴起的个人与职业思路及其耦合

    郭冲;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新报的出现,有关伦理观念与道德准则的话语实践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在转型期的社会剧变背景下,兼具传统思想熏陶与舶来西学浸润的新闻界知识群体,既以传统家国天下的道德观构筑起以个人道德为主体,圈层式影响于报界、社会与国家的道德思路,又在现代转型中以职业为依托,展开职业道德建构路径。不宁唯是,近代新闻道德建构的两条思路不仅各有其逻辑与归因,而且在思想、建制化条例等方面体现出相当的融合态势,形成中国新闻道德观念的独特面相。而对它的路径考察,既能反映近代西学接受中的民族视野,也可以管窥后发现代国家知识阶层的问题反思意识与现实关怀。

    2021年03期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