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数字新闻学

  • 数字新闻流通:溯源、分野与整合

    黄文森;

    当前,数字新闻崛起的话语逐渐成为主流,技术逻辑渗透进传统新闻业乃至整个新闻领域,由此也引发了新闻学研究的“转位”和对理论创新的想象。在新闻传播学传统上,对“流通”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起源和多元的面向,文章艰难爬梳了新闻流通的实践、文化和技术三条智识脉络,追溯并比较了以“传播流”“编码/解码”以及“媒介环境学”为理论根源的研究路径及其差异性,旨在讨论新兴的数字新闻流通领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最后,试图整合数字新闻流通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从数字新闻流通的对象、过程和结构三个分析要素切入,以期探索和构建该领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2022年03期 No.348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数字交往论(3):从媒介化到共同演化

    杜骏飞;

    以数字交往论(DAT)重访传播学的关键词“媒介化”“中介性”,有助于厘清交往的演化本质,及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观念:(1)中介性的意义是建构社会形态;媒介化的意义是演化社会基因;数字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是同步的。(2)媒介-社会建构的整体化过程,是从“无机”到“有机”再走向“同一”的过程;媒介与社会处在“共同演化”之中,数字社会的本质、路径和前景,都是共同演化,而非媒介化。(3)理想的交往性,是“万类交往、互利共生”;共同演化应遵循自由平等、相互调谐的生态原则,避免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数字文明。

    2022年03期 No.348 14-2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3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破坏性”与“仪式性”共存:媒介事件理论如何被超越——兼与曹培鑫教授等商榷

    刘建明;班志斌;

    开国大典广播实况转播超越了电视现场直播作为媒介事件的预设前提,但具有媒介事件的其他典型特征和社会功能,主要属于庆贺新政府成立的“加冕”脚本。西方学界对媒介事件理论的突破和超越主要体现在从“仪式性”向“破坏性”的转变,但破坏性事件并没有完全取代仪式性事件,二者为并存关系。鉴于事件与新媒体之间呈现的新的互构关系,国内学界赋予媒介事件理论以媒介抗争等新内涵。媒介事件理论是电视媒介文化的产物,在全球数字媒介文化环境下,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因为社会生活离不开仪式,仪式性媒介事件和传统意义的国家级媒介事件依然存在,同时,媒介事件部分特性和功能发生了相应改变。

    2022年03期 No.348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1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传播与社会

  • 数字代偿: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社会化研究

    王清华;郑欣;

    媒介是情感流通的渠道和形塑情感文化的社会空间。在智能手机建构的媒介环境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留守儿童,其数字实践对自身情感社会化的影响问题亟待被关注。基于安徽、江苏等地的田野调查,本文尝试从多角度探讨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情感补偿机制的建构,并对此类补偿的局限性及留守儿童情感发展新困局进行层层剖析。研究发现:家庭氛围、教育和互动等方面的不足构成留守儿童情感的原生困境,也是推动他们向数字世界迁移并寻求情感补偿的内生动力;智能手机从连接中介、网络文化和社交资本三维度分别为留守儿童提供间接性补偿、替代性补偿和移位式补偿,此“数字代偿”机制使虚拟情境下的情感社会化成为可能。但数字代偿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充分代偿”使生发于亲子陪伴中的依恋情感难以在虚拟场域中再造,甚至衍生出更强烈的剥夺感和“虚拟化”的情感能力等“代偿异化”现象。

    2022年03期 No.348 37-4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5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想象力的枷锁: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者神话

    陆国亮;

    近十年间,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者不断反思爱德华·霍尔的奠基者神话,寻找更多元的理论根源,但在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时至今日,霍尔的奠基者神话始终未曾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文章尝试重新反思,为何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群体独尊霍尔为奠基者,并延续至今?这又为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此,通过回顾本土文献,文章发现,霍尔成为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无可争议的奠基者的过程绝非自然发生史,该过程与本土学术场域及社会意识形态变化密切相关。而且,霍尔及其功能主义范式,在长期主导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数十年间,已如枷锁般禁锢着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2022年03期 No.348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1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社会哲学到现实考察:塔尔德社会模仿视野下舆论的形成与演变

    李萌;陈康;

    塔尔德是一位被遗忘的社会学和传播学先驱,他在19、 20世纪之交提出的社会模仿观成为后来传播学诸多基础理论的源头。作为逻辑哲学,模仿律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了解社会的发展本质及规律,更要成为社会现象的解释依据。塔尔德在晚期研究中,将视野从模仿理论转向传媒与舆论的现实考察,以“公众与群众”“舆论与集群”为主题,完成了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有关舆论研究的专著。然而,今天传播主流学术史对塔尔德的相关叙事仅停留于“模仿”这一群体心理传播的现象表述层面,缺乏对社会模仿观的系统把握,更忽视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性和预判性价值。基于此,论文重新爬梳塔尔德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试图以模仿律为哲学基础考察公众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搭建社会模仿理论与公众舆论研究之间的二元关联。塔尔德开创了将交流/传播与民主政治相勾连的研究传统,他所强调的交往互动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核,库利的社会过程、杜威的大共同体、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皆承袭于此。

    2022年03期 No.348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1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全球视野

  • “良心”使然:英国早期新闻业中清教徒群体的媒介活动透视

    王阳;

    清教徒的良心本质上是一种与上帝或圣经一致的道德意识与理性机能。本研究采用观念史的发生学方法,将清教徒群体作为考察对象,梳理了英国宗教改革至内战时期清教徒群体的媒介实践,分析了作为宗教职责的良心、作为政治职责的良心以及作为信仰自由的良心对清教徒媒介活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信仰-责任-行为”这一驱动机制。本文认为,清教徒的媒介活动是其良心观的外化或客观化,其媒介实践囿于信仰框架。宗教领域的良心在实践中演变为一种传播上帝福音的责任感,传教动机引发了布道写作、印刷出版等活动。政治领域的良心在革命中演变为一种按照上帝意旨行使的公共职责,而集会、自由抗争、诉诸公共舆论、关注新鲜信息等行为,不过是清教徒履行责任的方式和手段。在信仰领域,良心是全然自由、不受世俗权力限制的,清教徒的言论出版自由斗争成为追求良心自由的表现,最终是为了保卫上帝事业、捍卫上帝真理。

    2022年03期 No.348 7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内与英美学界对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的平行比较

    曹漪那;

    鉴于当前对中国社交媒体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内外学界热点,本文运用平行比较方法,从体量及范畴、导向与侧重点、观点和结论、方法与学理等多个层面对国内及英美学界的中国社交媒体研究进行辨析,尝试通过“他者镜像”对国内研究进行“自我观照”,并在瑕瑜互鉴中去芜存菁,弃伪存真,为国内研究的深化发展揽得“他山之石”,并透过英美研究存在的学术偏见对其背后的价值立场予以揭示和批判。

    2022年03期 No.348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