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涛;吴思;
“河长制”是立足中国本土语境的一种环境治理话语和实践,它植根于“大禹治水”的文化想象,延循了我国古代“以官治水”的流域治理传统,但在治理理念上与之相异。从政策扩散角度来看,河长制经历了创制阶段、局部扩散阶段和全面扩散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扩散模式与特征。在河长制的推进体系中,媒介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治理功能,目前已呈现出媒介化治理的转向。作为一种极具本土特色的环境治理话语,河长制的话语体系可以从概念生产、框架再造、意义接合三个修辞认识维度加以分析和把握。尽管河长制是针对流域治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实践,但是其在中国的兴起、扩散及话语建构方式,为其他环境问题治理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话语路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传播的话语实践注入了一种来自中国的在地经验和实践智慧。
2022年10期 No.355 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2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彭佳;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如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将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全面延伸到环境层面,并造成了整体性的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现有的环境传播话语不足以克服其内部危机,迫切需要以整合性的概念为基础进行重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这一理念提供了对其进行整合的基础,它具有中国文化的、人类的,以及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三重主体内涵,并相应地形成了总体性、人类主体性和符号主体平等性的符码机制。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指导思想,建构美丽中国话语、地区认同话语和环境正义论下的中国话语,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22年10期 No.355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1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红;
环境问题不仅事关自然,同时也涉及观念和社会。符号能够表征自然,传播观念,解决冲突。符号表征能处理环境识别问题,符号修辞能处理环境争议问题,符号话语能处理环境权力问题。据此,环境议题的符号化治理即是通过正名以处理环境公共性问题,以使环境问题被纳入大众视野;通过修辞争论以处理议题协商和合法性问题;通过话语建构以使权力转化为知识,以获得自然化效果。
2022年10期 No.355 33-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雅婧;
环境议题正在重新建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认同体系,基于环境保护话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居于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核心位置。本研究从环境议题的源头即“环境污染”概念出发,通过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这一逻辑进行梳理,运用历史语境的文本分析法,发现环境“污染”的“出场”实际伴随着中国社会观念的全面现代化转向,围绕“污染”是技术“废弃物”还是社会结构“缺陷”的争议宣认,运用科学知识和社会情感两种话语资源,生成了连接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文化话语、伦理话语等丰富意涵的话语网络。这一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观念-社会秩序”话语运行机制,发明了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国家现代化制度理性。
2022年10期 No.355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