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刘涛;刘倩欣;

    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赋予了情感积极的认识内涵——情感并非理性的对立物,而是运行于社会公共空间,作用于公共话语建构过程,因而具有积极的公共性基础。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亟须引入情感的分析视角,以构建环境话语生成的情感叙事体系。在生态文本的符号实践中,情感叙事的核心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打造以情感认同为修辞目标的文本表征体系,其对应的公共修辞实践可以沿着三个叙事维度展开:一是生态安全维度的生命书写,二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伦理投射,三是生态美学维度的审美移情。当前,环境风险已经深刻嵌入社会运行的底层结构,而且呈现出流动的、生成的、模糊的不确定状态,因此,情感叙事的重要使命是以环境领域的不确定性为观照对象,在情感维度上推动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识别、感知与认同,具体的公共修辞策略主要体现为意指概念维度的接合实践以及符号意象维度的象征实践。

    2023年04期 No.361 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2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空间新闻学”的兴起及数字新闻的空间建构——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例

    肖燕雄;郭妍;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2023年04期 No.361 21-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1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从“人”到“赛博格”:技术物如何影响日常交往行为?——以耳机为例

    徐辰烨;彭兰;

    赛博格的产生、发展与技术物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越来越多与人形成紧密关系的技术物的出现,“赛博格”得以从军事、医疗和文艺创作领域进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交往主体从“人”向“赛博格”转变。笔者立足于耳机这一具体的技术物,试图揭示出技术物作为交往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何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当技术物作为交互对象时,能够对空间进行改造,并让人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半在场”或“半缺席”;在人际交流中,技术物能够增加交往中的边界,以自身的媒介技术逻辑影响交往行为;而当其作为“赛博格”身体的一部分时,技术物则能够起到展示姿态和反映关系的作用,赛博格的身体得以凸显。

    2023年04期 No.361 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5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传播法与伦理

  • 版权视野下类型化电影屏摄行为的规制路径——基于《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的思考

    胡宇行;陈堂发;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有关屏摄行为规制的侵权构成要件的具体行为方法不明且缺乏正式解释,而很多媒体宣传报道则将所有屏摄行为尽数归入盗摄范畴,由此形成的非正式解释深刻影响着业界、公众对相关权利义务的认知与行为。屏摄行为现行法律规制存在四重症结:其一,违法屏摄行为的正式解释缺失;其二,未对善意屏摄与恶意盗摄作立法区分;其三,积极预防性规制措施于行为层面无差别地过早介入;其四,未依据法益侵害当量作行为规制的类型化处置。为实现版权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均衡,建议在调和屏摄行为既存的三重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建构政策层面重视公共领域保留、规范层面明确合理使用空间、执行层面区分确立影院管制权限并制定裁量基准的应然规制路径,并以之为据通过法律解释阐明违法屏摄行为“录像”只包含“录制”这一种行为方法,而将“摄影”行为从中分离,并采取对法律隐含漏洞进行目的性限缩的方式,将之排除在违法打击对象之外。自媒体平台是屏摄影像的重要传播媒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侵权内容的泛滥令平台应在合理限度内履行对侵权屏摄影像内容事先审查的版权注意义务。

    2023年04期 No.361 4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公私情界:数字新闻的情感交往与规范重构

    赵家琦;

    数字新闻研究迎来了“情感转向”。对新闻中情感的理解,不应满足于对文本实践的描摹,还应纳入对新闻公共性的考量。这需要我们从交往中介的角度理解新闻中的情感,认识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新闻情感在公共交往中凝聚着社会的情感认同,建构起公共领域的情感规范。伴随着数字技术开辟新闻交往中的私人场景,私人情感进入新闻交往环节,数字新闻呈现规制式整合、承认式整合和体验式整合等“侧台”化表达,这既是新闻情感实践的创新,也可能因之诱发公共空间的情感失范。数字新闻参与者应建立起兼具凝聚性和联结性的情感规范,以维护公共空间良好的情感生态,彰显新闻一如既往的公共价值。

    2023年04期 No.361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EPPM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与父母育儿焦虑的关系研究

    景恬;郭慧玲;景宜;杨璇;张艳彬;

    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与育儿理念的变化,父母面临着十分普遍的“育儿焦虑”现象。本文结合拓展的并行处理模型建立研究模型(EPPM)对30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对我国社交媒体中的父母在线信息接触与育儿焦虑之间的关系、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成为影响父母育儿焦虑的重要因素,育儿信息获取频率正向预测了父母的整体育儿焦虑;主动、被动信息获取模式皆正向预测了父母的育儿焦虑心理与行为,均正向影响父母的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起中介作用;传递风险类信息会增强父母的育儿焦虑,缓解风险类信息会降低父母的育儿焦虑,感知风险与感知效能起中介作用。

    2023年04期 No.361 7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2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全球视野

  • 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的演进、特征与实践——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杨秀;张林;

    在媒介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提高公众媒介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比利时以媒体教育高级委员会为核心行动者,通过转译将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各群体等异质性行动者的利益、兴趣趋向统一,构建出多元主体相互链接、共同演进的关联网络。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深入考察了比利时媒介素养教育法令与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实践,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技能与水平提供了借鉴。

    2023年04期 No.361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1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