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前沿视点·面向未来的人机传播

  • 与数字人共存将带来什么?

    彭兰;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形形色色的数字人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数字人的应用,往往首先基于情感性需求,但数字人既可能带来慰藉,也可能将人们囚禁在回忆、自恋或幻觉中。人们在与数字人的互动中,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数字人应该被视作一种独立的他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具有自己的“人格”,这种他者也可能对人产生一定驯化作用。在数字人的成长模式设计中,人类是将其像宠物一样“豢养”,还是将其视作“同伴物种”与其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未来的选择取决于人类是否对中心主义立场进行反思。数字人及其参与的虚拟空间会丰富未来人类的生存状态与体验,这些虚拟中包含了种种实在性,但人类还是需要防止对数字人和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防范虚拟空间本身秩序的恶化。

    2024年09期 No.378 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3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5 ]
  • 人机传播的概念性边界研究——沿算法传播的分析思路

    全燕;

    算法传播通过将行动者之能动性深刻嵌入传播实践,在人机传播的底层架构中发展出新的意义生成方式和人机互动模式,所产生的人机实践已超出现有研究在概念化人机传播时初步设定的边界。本文从人机传播和算法传播的关系入手,通过建构一个分析视角,考察算法传播对人机传播概念性边界的多方影响。算法作为修辞主体、行动主体和思维主体,突破了人与机器固有的语言边界、关系边界和认知边界,使潜藏在自动化过程中的人机意义生成空间被发掘出来。以算法传播为表现形态的非类型化人机互动大量涌现并扎根于日常,为开放人机传播概念性边界提供了现实依据。开放性边界处于动态变化中,并随着人机关系的持续进化而移动,未来也会向着更多实践开放。

    2024年09期 No.37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新闻学研究

  • 多维表达与组态路径:基于QCA的媒体国际传播新闻叙事策略分析——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案例抽样分析为例

    王爱玲;王泽鹏;刘奇;

    媒体的叙事策略是故事、叙述及叙事行为等方面相互内嵌、深度关联的组织系统,为进一步探索各叙事要素的协同与共生关系,本文以第26—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为研究对象,基于QCA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影响媒体国际传播新闻叙事的必要条件及多因素有效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强议题自主、社交传播环境应用是促动媒体叙事效果提升的必要条件;单一我者叙事和信息传统呈现是影响低传播效果的必要条件。但当媒体以单一我者为叙事视角时,发挥媒体国际影响力、创新叙事方式和强议题自主,是驱动国际新闻叙事效能的最重要因素;在共情叙事能力较弱的传播场景中,他者叙事是驱动新闻叙事效能的核心因素;在非节点事件或新闻以传统方式呈现时,共情叙事和社交传播环境是驱动叙事效能的核心因素。

    2024年09期 No.378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2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制造“目击”:新闻权威争夺与消解的地方性认识

    江浩;彭剑;

    基于互联网节律并鼓励新闻机构跨越时空和专业管辖权的边界来介入新闻叙事的远程报道,已逐渐成为数字新闻生产的常规,这挑战了新闻业在信息供给领域权威地位的合法性前提,即“现场目击”。新闻业古老而浓厚的“在场/目击”文化与地方性的消解之间存在理论和实践张力,新闻权威研究主流的“关系范式”亟须更新。在经验材料的支持下,以报道全国社会民生新闻的都市新闻业为关注对象,本文揭示了编辑部如何围绕地方性知识的挪用、地缘关系的刻绘和地方信任的修复来制造“目击”,进而维护饱受挑战的新闻权威。应予以批判性反思的是,远程报道藉由各种目击证据来宣称“在线/在场”,这些替代性话语与“在地”的目击实践正渐行渐远,反而为新闻业文化权威的重建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2024年09期 No.378 39-4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传播学研究

  • 异智能体符号学的四个基本方面

    赵毅衡;

    “异智能体”是指“非人类”智能体,包括具有一定智能的动物、与人同一个社群的各种AI智能体以及可能会与人类相遇的外星智能体。本文试图考察它们的意义活动方式。不过,它们大部分至今只在科幻叙述中出现过。本文认为,虚构诚然不是严肃讨论的证据,但是,对科幻叙述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持续讨论,证明这些问题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执念,本文讨论的就是这种集体潜意识。意义必然需要符号携带,异智能体的意义活动提出了一种新的符号学学理。本文只能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即符号的感知、符号文本的发出、理解符号的先验范畴以及“共情”作为交流的底线元语言。

    2024年09期 No.378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传播与社会

  • 同情疲劳:一个从职业领域到网络舆论领域的关键概念

    陈俊妮;陈俊峰;

    作为一个横跨职业领域和网络舆论领域的关键概念,同情疲劳尚未引起我国传播学界足够重视。通过回溯同情疲劳概念的发展历程,本文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种审视网络舆论空间若干问题的基础性视角。同情疲劳不仅影响了新闻从业者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当前舆论生态,使得社会公众出现了回避苦难议题、旁观公共生活等消极现象,甚至还激发了同情暴力,加剧了社会危机。因而网络舆论领域的同情疲劳研究必须从关注自身出发,结合文化结构、社会机构和技术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2024年09期 No.378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新闻传播史

  • 无声的译者:重访中日新闻交流史上的古城贞吉

    刘洋;王润泽;

    在晚清“东学入中”过程中,报刊译者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古城贞吉应是参与中国近代报刊编务的第一位日本人。然围绕古城,尚有不少史实有待厘清。结合新史料发现:古城由黄遵宪(而非汪康年)邀至时务报馆,其登场本身,牵涉近代中日知识精英间复杂的关系网络。不仅《时务报》,古城在《农学报》《蒙学报》《昌言报》《清议报》等维新诸报的内容生产环节,均系重要角色。同时,其编译文本所展演的知识空间,成为时人获取“东学”的重要来源。以编译实践为起点,古城勾连起更广泛意义上的中日交流活动,成为晚清维新圈的文化中介与“东学”象征。经由重访古城,文章初步反思近代报刊译者群体的集体无声状态,指出该群体及其由报刊活动所引出的中外文化交往,似应引起适当关注。

    2024年09期 No.378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博士生新论

  • 中国文化故事何以入脑入心——基于娱乐克服阻力模型的三组实验研究

    李亭竹;

    为回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并以文化脉络为基重构“元认知”的时代问题,本文基于娱乐克服阻力模型构建了美国民众接受中国文化故事的理论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全面考察认知、情感与结构三维因素的复杂交织,本文探究了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来源可信度和叙事传输如何激发或减弱自由威胁、抵抗及反驳等说服阻力因素,如何唤醒群体共情这一说服促进因素。基于三组组间实验的研究表明,从来源可信度层面而言,中国网红>外国网红>中国官方媒体,当前国际传播中征用“洋网红”的新兴惯习需要反思;从叙事传输层面而言,中国官方媒体>中国网红>外国网红,中国官方媒体仍存在突围之道;从整体层面而言,来源可信度越高,美国民众自由威胁感越低,抵抗心理越低,说服效果越高;叙事传输度越高,越不容易产生对内容的反驳。群体共情的不同水平显著调节了叙事传输和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也有望带来更长期的说服效果。从理论层面而言,本文提升了娱乐克服阻力模型的内外效度,也拓展了当前叙事说服理论的解释效力;从实践层面而言,本文根据模型变量提供了相应的说服阻力抑制策略和说服促进激活策略,为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如何触及美国受众心灵深处提供靶向性启示。

    2024年09期 No.378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