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前沿视点·重思新闻游戏化

  • 智能时代新闻游戏的真实性问题探析——基于符号叙述学视角

    蒋晓丽;钟棣冰;

    “新闻游戏”概念自提出以来,便不断遭到异议,其中的焦点在于游戏本质上具有的虚拟性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相违背。进入到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行动者介入,使得新闻游戏的真实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符号叙述学视角阐释智能时代新闻游戏的真实性问题。本文认为,在“传播真实”环节,智能技术作为“解释社群”的合法性不断增强,未来提供事实解释标准的将是人机协同、动态互构的混合体;在“文本品质”方面,新闻游戏推动新闻叙事的时间向度从“过去”向“现在”迁移,这种叙述文本的“现在在场”品格,将叙述发送者的预设意义(意图意义)强加给此刻,推动意图意义实现自身;最后,“基于人机互动的个人门户模式”,使得新闻游戏的“收受真实”实现在原有机构信任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机信任”维度。用户不断确证、信任智能机器提供的事实世界解释标准,最终实现“传播真实”与“收受真实”的紧密耦合。关键词新闻游戏;新闻述真;符号叙述学;生成式人工智能

    2024年11期 No.380 4-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闻何以“游戏化”:数字时代新闻游戏化的实践逻辑与边界调适

    何天平;

    全球新闻业面向数字化的深度转型,为数字新闻叙事变革创造了全新空间。“游戏化”作为一种全新叙事观念的兴起,日益表现出改造数字信息生态的可能潜力,并在与数字新闻业逐渐深入的结合中形成新闻游戏化叙事的创新趋势。本文结合对全球新闻业典型案例的分析,归纳了以不断增进连接效能为核心目标、以深度体验化、协作开放化和关系内容化等为基本特征的新闻游戏化实践逻辑。但这种以连接为中心的叙事实践,同样可能加剧新闻游戏化的创新风险。本文也进一步反思了连接的风险性带来创新边界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以公共情感调适情感化叙事、以建设性参与调适介入性叙事、以叙事规范调适社区化叙事的边界调适策略,以期在“游戏性”和“新闻性”之间探寻新闻游戏化创新重构数字新闻文化的可能空间。关键词新闻游戏化;体验;协作;关系;数字新闻叙事;数字新闻文化

    2024年11期 No.380 13-2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论非日常新闻“私人化”的内涵、表现、实现方式及影响

    杨保军;张博;

    非日常新闻是指主体的新闻实践面向公共领域并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新闻。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是指非日常新闻进入私人日常生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普通民众成为直接的非日常新闻生产传播主体;二是以专业新闻机构为主生产的非日常新闻“下沉”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现象。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新闻活动中,但是进入到数字时代后,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才成为直接而普遍的现象。在大众媒介时代,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主要由专业媒体机构与职业新闻从业者主导。进入数字时代后,私人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职业主体与业余主体的“协商共事”之中。在数字新闻生态和数字媒介环境中,职业主体与业余主体的合作共事更有利于非日常新闻私人化的完全实现。职业主体要以专业性为标准提高非日常新闻的质量,业余主体则要在与职业主体的理性交往和协作共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对于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及影响。在实践层面,这一现象能够使非日常新闻的公共价值更加真实而普遍地实现;在学术层面,非日常新闻的私人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数字时代的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领域。关键词非日常新闻;私人化;民众参与;新闻公共性;新闻研究

    2024年11期 No.380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面向应用程序:作为数字技术志书写的走查法与中国进路

    王继周;

    现代人日益普遍地经由应用程序或小程序在数字世界里往返停留。走查法是面向应用程序的一种新研究方法,该方法主张研究者通过亲身走查,逐步观察和记录应用程序的界面、功能以及其中发生的行动流,以此搜集研究资料,其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与应用程序亲身互动的一种自我追踪实践。本文在追溯走查法流变中提出,从方法的研究关怀向度看,走查法本质上是一种数字技术志书写,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走查法蕴含的技术现象学理论底色。同时借助Cite Space聚类分析发现,目前已形成以走查法揭示应用程序的技术可供性与文化生产、探察应用程序的运作模式与生态特性、阐明应用程序作为技术-文化建构物的深层密码等重点研究主题,这对考察中国社会情境下的应用程序实践具有启发性。最后,结合中国作为应用程序第一消费大国,提出走查法在中国应用前景中的两个关键议题。关键词走查法;应用程序;数字技术志;技术现象学;在地化

    2024年11期 No.380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与社会

  • 重大突发事件治理中“危机对话”的公众卷入机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检验的实证研究

    胡悦;吕希;曾秀芹;

    在中国社会深度媒介化的进程中,重大突发事件治理衍生出与公众进行“危机对话”的根本需要。为了实证检验“危机对话”的作用机制,公众卷入作为对话过程和可评测对象被引入理论体系,并操作为可被测量的三种过程,其相应量表的信效度在400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样本中得以检验。正式研究对692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和Bootstrap检验后发现,受访者对重大突发事件责任主体采取的“危机对话”策略经历了信息卷入、行为卷入和关系卷入三个阶段;信息卷入和行为卷入对关系卷入均有正向影响,同时行为卷入在信息卷入对关系卷入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另外,研究发现媒介信任是公众卷入的重要影响要素,在信息卷入和行为卷入对关系卷入的正向影响中均有中介效应。研究从公众角度揭示了“危机对话”卷入公众的内在运行规律,为重大突发事件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11期 No.380 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博士生新论

  • 从媒介等同到媒介唤起:人机传播中的机器本体论重思——以车载机器人NOMI为例

    王兵;罗龙翔;

    AI时代来临,语音助手等社交机器产品进入民众生活,人机传播成为普遍现象。然而,研究者常用的媒介等同范式忽视了机器的本体论问题。本文依据近年来提出的媒介唤起范式,以车载智能语音助手NOMI为例,通过对20位车主的深度访谈发现:首先,多数受访者认为NOMI是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的社会行为体,其唤醒了民众的有意识互动,以表情和眼神为主的强大社会线索促进了人机关系的建立,但人们在谈及机器本体论的问题时仍存在复杂的认知矛盾;其次,受访者对NOMI的本体认知仍然处在人、动物和机器所铺就的阈值中,其中宠物和儿童成为车主对NOMI本体论认知的主要评价,即以NOMI为代表的智能产品仍然是一种被人类所控制的“低发展社会生命体”角色。基于研究结果以及对媒介唤起范式的思考,本文认为人机关系需从“他者”关系向“我-你”关系演进,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对传播学研究的主体和视角进行重思。

    2024年11期 No.380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全球视野

  • 竞争·转移·融合:社交机器人在战略传播生态中的卷入机制研究

    陈虹;张文青;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秩序和格局中,战略传播生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尤其是在社交机器人卷入其中后,由机器不间断生产的各类信息使精准化的认知操纵成为可能。本研究从竞争、转移与融合三个维度探讨社交机器人如何卷入战略传播生态。社交机器人卷入战略传播生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在竞争维度,吸引公众注意力,增强议程效应;在转移维度,推动议程转移和多元议程关系的互构;在融合维度,缩短议程滞后时间、构建关系网络。研究发现,议程融合不仅是在个体和群体间构建关系,更推动了公众的认知共情,从而实现文化融合。且社交机器人与国际政治间的嵌入关系愈加紧密,因此,在讨论社交机器人通过议程融合消除认知偏差的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挖掘社交机器人在构建战略传播生态中的作用,即其如何推动隐性议程网络与显性议程网络融合,构建战略传播生态的多元性。关键词社交机器人;战略传播;议程融合;卷入机制

    2024年11期 No.380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业务论坛

  • 自主、协作与互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区域性探索——基于天府融媒联合体的研究

    曾祥敏;刘思琦;张华;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媒体深度融合的要义。区域性融媒体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其本质是在深耕本地化媒体资源基础上对媒体功能的深度开发与体制性变革。本研究在关照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的区域样本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中较为典型的“天府融媒联合体”。首先,对照全国的样本案例,对区域性建设进行宏观把握,再从系统观和自主观的总体理念出发,分析天府融媒联合体作为“新基建”的基础架构,即以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为基底,以贯通主业的联合传播为重点,以整合资源的运维服务为支撑,以市州特色的品牌打造为契机,以提升能力的人才体系为保障。其次,深入分析天府融媒联合体在系统共建中发挥的传播赋能、技术赋能和人才赋能的职责,以及壮大主业、公益先行、集约统筹和社会治理的价值。最后,参照天府融媒联合体及其他省级媒体平台,提出协作互构的区域性融合模型。关键词媒体融合;天府融媒联合体;全媒体传播体系;系统性变革;区域性建设

    2024年11期 No.380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