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航;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就试图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建立以“中央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网络。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将其表述为“中枢播音、万方环听”。然而,对于当时中国整体的工业化、近代化水准来说,这并非易事。全国广播网能在全面抗战前夕基本完成,得益于“中央-地方”互构的路径对“中枢”和“区域”的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在中央层面,越来越明显的转移支付手段统筹了收音机入县的资金投入;在地方层面,各省一面分摊“中枢”职责,一面主导地方收音机购置,进一步扩充广播网络。各地方接入全国广播网络的先后顺序,既掺杂经济因素,又受中央牵制,还受地域位置影响。从宏观意义看,这样的广播网建构路径,无疑是近代中国社会语境下媒介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而探究任何媒介在此间的扩散,也须理解近代中国作为“后发大国”的历史特殊性。
2024年12期 No.381 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