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博士生新论

  • 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诞生”

    龚伟亮;

    中国传播研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可归结为双重公共性的缺失,即学术共同体内的学科公共性的缺失与社会共同体内学术公共性的缺失。前者反映传播学的智识品质问题,后者反映传播学的思想品质问题。以布洛维的社会学分类法为参照,应当在一种关系性的传播学"四分法"中为公共传播学开辟理论与实践空间,并建立一种互异共生的传播学知识生态。

    2013年09期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受众研究脉络与发展趋势探析

    周红丰;

    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的重要领域,其理论与范式经历了许多转变,但从总体上来说,受众研究不像其他领域一样存在清晰可寻的时间脉络,本文以受众研究的核心命题——"媒介—受众"为线索对西方受众研究历史做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梳理。

    2013年09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西方媒体对当代中国的“理解误区”与我国对外话语权的构建

    文学;

    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当代中国存在着几个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这给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正常沟通交流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未来在构建对外话语权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逐步塑造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

    2013年09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与城市文化构建

    陈娟;

    新媒体环境为我们创造无处不在的影像传播空间,公共场所的影像将商品广告、时事新闻、社会焦点、公共精神和城市发展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建立起人群互动、场地互动,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颇为有效的平台。城市消费的刺激促使影像装置走向街头,这类影像装置出现在公共场所,在商业价值背后的文化功能和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越来越凸显,促成了新型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形成。

    2013年09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原因及应对——以2012世界末日谣言为传播为例

    刘晓岚;李爱哲;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2013年09期 26-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广播电影电视

  • 电视媒体如何借力二维码获得竞争新优势

    卜彦芳;金雨希;

    2012年,二维码的使用快速增长,电视媒体也已涉足。论文从吸引受众、留住受众、服务受众以及广告经营等方面分析了二维码带给电视媒体的机遇,同时提出须冷静地认识二维码在电视媒体发展中的作用。

    2013年09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与数字化

  •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常江;文家宝;

    本文对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细致的梳理,分别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层面,全面呈现微电影传播有别于传统影视传播的新形态。从多元主体参与生产,到多渠道流通与分享,再到全民参与的交流与互动,微电影颠覆了传统影像"单向传导"的传播模式,弥补了传统影像在时间、空间和互动方面的不足,其传播模式较传统影像更为深入和有效,已成为了中国影视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力量。

    2013年09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1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个体化视野下的手机文化研析

    黄瑞玲;

    对手机文化的现有界定,大都以信息传播载体为视角。本文认为,功能视角似乎更贴近手机文化的本质。在功能视角下,手机是个体社会交际、社会交往、社会交流乃至社会交换的媒介,进而手机文化也就是基于社会个体的社会发展的信息和意义需求而建构起来的意义表现形态。文章从手机文化在信息获取、主体和意义建构、信息空间这三方面的个体性上展开讨论,结论性地认为,作为便携的信息终端,手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交流传播中,还作为一种流媒体文化,指向社会个体的内心,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新媒体文化的亚健康忧虑。

    2013年09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闻史话

  • 孙明经与西康民族志电影创作

    张明;

    《西康》系列片构成的民族志影像,为民国时期的康巴藏区保存了极富有价值的可再现的鲜活史料。中国的"格里尔逊"——孙明经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用摄影机的镜头书写了近代中国的一个侧影。作为华语电影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在藏区的影像记录是建立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其影像民族志作品具有较高的人类学价值和淳厚的人文精神,为后人留存了不可多得的当时藏族社会的真实镜像。

    2013年09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民国航空邮政的发轫及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易妍君;王明亮;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2013年09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小百科

  • 马克思“人天生是社会动物”的思想

    史文静;

    <正>"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是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喻证,从而也说明了人之所以会有传播活动的社会原因。马克思表达这个思想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写道"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1]

    2013年09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火星报》代办员鲍曼

    赵永华;毛燕;

    2013年09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论舆论的一律和不一律

    霍仟;王亦高;

    <正>"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是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的一对概念,在我国新闻界流行多年。毛泽东认为,在人民内部,允许舆论不一律;而对反革命分子,则要实行舆论一律,不许反革命分子发表反革命意见。

    2013年09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